今天,世界最通用的26个字母在为汉字服务。
然而起初,这一点曾经备受争议,最为响亮的质疑是:中国泱泱几亿人口,为什么不自创一套字母让外国人来学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许多人都这么想。然而周有光却说:“采用世界最通用的字母,是人类文字发展史的必然趋势,并不是个人好恶的问题。字母为任何人服务,善于利用,它就是无价之宝;不能利用,它就一文不值。”
他一直用行动证明,先后发表了《字母的故事》《什么是民族形式》等作品,不断“科普”拉丁字母,拼音才逐渐被广为接受。
1949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到1958年方案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经过了反复论证。“国际化”还是“民族形式”?一部分人认为,民族形式就要根据汉字形式创造与汉字有一定联系的拼音字母。但周有光和绝大部分人主张采用拉丁字母作汉语拼音字母,周有光在《什么是民族形式》一文中指出,民族形式主要表现在语言上,文字形式是另一回事。改革文字并不是要改革语言,如果新的书写符号体系能更好地服务于汉语,那样的话只会巩固民族形式,而无损于民族形式。
周有光思路的延展过程也被学者们评价为闪烁着“世界公民”思想。他说:“拼音字母的可贵,不在它的珍奇,而在它的实用;不在它有独特的传统形式,而在它有便于文化交流的共同形式。”周有光认为,永久性的民族形式是不存在的,对拉丁字母,“我们与其另起炉灶,不如采用它。”
汉语拼音制定好以后,周有光代表中央政府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他期望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承认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这代表着汉语拼音走向了世界,“这也是周老的贡献。”语言文字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