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防
常红显这几天忙的不可开交。眼看到春节了,这几天村里的粉条销售越来越顺畅。1月14日,记者在召陵区召陵镇康庄村采访时,常红显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真是两重天,一个月前还在为销路发愁,现在订货电话一个接一个。”常红显说。
常红显是康庄村村支书。2013年,他与其他几位村民牵头在村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5年,合作社种植红薯50亩,每亩收获3000多公斤,每公斤1元,在地头就把红薯卖了。
尝到了甜头的农民在2016年增加了种植量,种植红薯100亩。但天不遂人愿,受天气因素影响,红薯收成不好,每亩只1500多公斤。收购价格也低至0.6元每公斤左右。
“红薯放在地里看着就愁人,没办法只能赔本销售。”常红显说。看到光卖红薯不划算,大家就想着深加工。加工成粉条后,可以挽回一点损失。
在卖完40亩地的红薯后,常红显他们开始红薯深加工。村里没有设备,常红显将红薯交给附近的加工厂,做成粉条和红薯淀粉。
看着仓库内阅存越多的红薯粉条,常红显和乡亲们又发了愁。做粉条,今年是第一年。虽说之前合作社有一些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但是毕竟需要人群不同,销售粉条依然有一定难度。
仓库里的粉条越堆越多,常红显想到了召陵区东城产业聚集区的中国(漯河)电子商务产业园。
离村子不太远,驱车不到20分钟,常红显来到农选网负责人陈富超的办公室内。两人一拍即合。“俺村的蔬菜就在他这里上网销售,粉条也是俺村的特产啊。”常红显说。
接下来,村里的粉条被运到了陈富超的仓库内。粉条上了网,销售到全国各地。
此时,本地的销售渠道也渐渐打开。农产品与互联网相遇,迸发出了耀眼的火花。
销售时间不到一个月,近2万公斤红薯粉条销售了70%多。按比例算,本地销售和电商销售的结果是60比40。常红显告诉记者,加把劲,春节前差不多能把粉条销售完。即便剩点,节后销售也问题不大。
其实在这两年,网上销售让常红显他们尝到了甜头。除了电商销售,他还将产品向微信群推销,效果也很不错。
红薯深加工,提升了价值,线上线下联动销售让常红显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互联网在农产品进城中的作用。
“明年我们要上机器、建厂房,自己加工生产,把俺村粉条做成品牌,让更多的乡亲们富裕起来。”常红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