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吴艳敏
见习记者 姚晓晓
“嗒、嗒、嗒……”伴着有节奏的韵律,时光在钉鞋机的针脚中走过了二十多年。72岁的赵乐意坐在鞋摊前,认真地修理着每一双鞋,而他68岁的妻子郭翠兰则帮丈夫干些取胶水、剪线头之类的零碎活。夫妻俩相濡以沫,晚年生活只图个快乐开心。
修鞋摊在街角摆了二十多年
1月17日上午,记者在市区五一路干河陈乡政府南边路西,见到了这对修鞋的老人,修鞋这活儿他们已干20余年了。赵乐意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在闫庄租房子住,“在这儿修鞋时间长了,和附近的人都熟识,像自己村里人一样,他们没事了就过来喷两句。”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老人的手很粗糙,手指上戴着指套。“夏天还好些,就怕冬天,天天在外面风吹着,手都裂了。原先没戴指套,手指疼得干不了活,现在带个指套还好些。”
赵乐意的修鞋手法娴熟,很多人专程找他修鞋。他将要修的鞋翻了个底朝上,向记者讲起操作程序:“把弄好的鞋掌敲进鞋跟里,放在砂轮机上打磨,等到这块‘掌子’打磨好,就将它牢牢地粘在鞋后跟上。”
来修鞋的张女士笑着表示:“我是这里的常客,家里鞋子坏了就拿来这里修,他手艺很好的,皮鞋、运动鞋都会修,收费也低。”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赵乐意老两口修鞋用的是老技法,价格便宜。二十余年来,夫妻二人吃饭都是轮流,从没一起吃过午饭。“总得有一个人在摊位上,也是为了方便居民。”赵乐意说。
价格便宜老顾客多
赵乐意的修鞋摊生意挺好。记者和他聊天时,不断有市民拿来要修补的鞋子,赵乐意都能很快搞定。其中一位姓王的女士拿来的鞋鞋掌掉了, 赵乐意拿出一对新鞋跟,熟练地把旧鞋跟去掉,用小锤把新鞋跟钉上,然后仔细地在机器上把新鞋跟的毛边磨平,专注的神情让他眉间出现一道很深的“川”字,显得格外认真。
赵乐意老两口很随和,也很乐观。修鞋虽然辛苦,可老人乐意干这活儿。“虽说修鞋天天出摊,风吹日晒的,可俺心里满足啊。干二十多年也就不舍得放下了。”郭翠兰说。
“俺就在附近住,经常来修鞋。老两口人可实在,修鞋也便宜,就不想着去其他地儿修了。”王女士说,“现在修鞋子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修得好的就更少。可赵师傅坚守小摊这么多年,不仅手艺好,价格也很实惠。”王女士告诉记者,家里坏了的鞋都是赵师傅修好的。
修鞋就图个心里乐呵
赵乐意老两口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在外打工。“过去摆摊修鞋是为了孩子们,现在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能顾住自己,早就说不让俺两口出来修鞋了。可不出来在家闲着干啥?在家也坐不进去呀。再说了,出摊每天还有不少说话的人,总比天天坐那儿打牌打麻将好。和来修鞋的市民聊家常非常开心。我们都老了,但是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赵乐意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老人说他和附近的居民商户都很熟,天气好了他的修鞋摊成了聚集地儿,人们都唉聚到这儿聊聊天。“活也干了,钱也挣了,还高高兴兴的,也不给孩子添负担,多好。”赵乐意开玩笑说,他和老伴就是干活的命,天天坐在小马扎上也没觉得腰疼。
“这也干了一年了,孩子们在外地打工也都快回来了,俺也准备再干几天就回家,好好过个新年。”老人说着,脸上笑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