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本地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月25日 星期
东关狮子会新春排练
“学生军”成民俗表演主力


□本报记者 杨 光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越来越浓了。1月23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关狮子会”也拉出了沉寂一年的道具,开始排练。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排练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力,老一辈成员都走进了幕后,充当陪练。东关狮子会的负责人何宝刚告诉记者,这几年有9个年轻人加入,这项民间艺术终于迎来了“大换血”,老一辈艺人精神抖擞,争相传授技术。

集体排练为春节做准备

1月23日下午2时许,伴随着冬天的暖阳,市区陵园路烈士广场南边的道路上锣鼓喧天,一群年轻人身上套着“竹马”,正在老艺人申旺的指挥下进行训练。在不远处,两只舞狮也放在地上,年轻人已穿戴整齐,准备排练。这是东关狮子会的排练现场,临近春节,大人闲了,学生们放假了,大家聚在一起,把这些民俗表演拿出来排练,等待春节期间的表演。

参与排练的有八匹竹马,竹马周身挂着铃铛,跑起来发出“丁零、丁零”的声响。穿上行头训练的都是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的动作还不太协调。申旺一边做着动作,一边指点着他们训练,大家也都仔细观看,认真比画着。

申旺告诉记者,竹马表演就是再现古代战场的情景,靠领马孩儿的指挥做动作,领马孩儿也叫“逮马小儿”,就是负责牵马。有一个情节叫“马踏淤泥河”,大概内容是将军骑马过河的时候,马踩入淤泥动弹不得,领马孩儿想尽办法把马从淤泥中拽出来,这就需要领马孩的尽情表演。

学生成为主力

记者了解,练习舞狮和竹马的年轻人,他们有的上大学,有的还是初中生。担任领马孩儿的叫刘湛印,他有武术基础,目前在江西上大学。“家里都特别支持,我也感觉很有意思。”刘湛印说。

在河南农大上学的马云飞已经是第二年训练了,他对东关狮子会也是情有独钟。“看着简单,其实里面套路很多,去年学了‘马踏淤泥河’,今年要学转马、绕马、点子鼓等,这些都很容易掌握,但需要勤加练习。”马云飞说。

杨广宇和王云浩都是初三学生,他们是第一次训练,但已经迷上了竹马。杨广宇告诉记者:“他的爷爷也玩这个,从小就经常看,去年就和家里说好了要参加训练。”

在郑州上大学的赵劲夫是舞狮演员,但他在空余时间一直拿着单反进行录像。他告诉记者,今年的任务除了表演,还要给东关狮子会拍一部纪录片。“我大学学的是编导专业,一直有拍摄狮子会的想法,以前技术不行,现在想以传承的角度来拍一部半个小时的纪录片,把东关狮子会从训练到表演的过程记录下来。”赵劲夫说,为了不耽误比赛和训练,还把同学也邀请来一起拍摄。

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我从小就玩这个,现在老了,快玩不动了,把技术教给他们,将来人们也能看到,要不然就失传了。”申旺告诉记者,这几年东关狮子会一直在招募年轻人,寻找接班人。这些年轻人的父辈都是东关狮子会的老人,他们不希望失去这个传统,也把传承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些年轻人身上。这些年轻人从小耳濡目染,对东关狮子会有很深的感情。

何宝刚告诉记者,“东关狮子会”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双狮舞’‘竹马’‘二鬼绊跌’组成,表演形式多变,观众十分喜爱,但老一辈成员年纪大了,存在传承难题。大家都不愿这项民间艺术失传,便纷纷想办法,叫来自家的孩子、孙子顶上,这些孩子小的只有10多岁,大的也不过20岁。

“去年增加了4个年轻人,今年又增加了5个,他们都很刻苦,穿着单薄的衣服坚持在室外训练。”何宝刚告诉记者,如今东关狮子会的老成员都已经退居幕后,专职铜器,舞蹈都让年轻人顶上,让他们多表演,培养积极性。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