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甫
2月7日,春节假期刚过,零星的小雪又开始飘落。虽然遭遇倒春寒,在市区已漂泊九个年头的柏四超、许瑞霞夫妇心里却十分温暖: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他们终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了。昨日,在辽河路通和馨居小区,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着铺地板砖的夫妇俩。今年48岁的柏四超老家在召陵区老窝镇柏庄村,他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和记者聊起来。
曾在10平方米房间里安家
20世纪90年代起,柏四超开始在杭州一带干装修工,后来因为家里两个孩子,妻子又在村里教学,就回到漯河市区继续干贴瓷砖的行当,成为“漯漂”一族。妻子许瑞霞因工资低,后来也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市区,和老公一起干起贴瓷砖的行当来。
回忆起2008年夫妻俩初来市区时的生活,柏四超仍然记忆犹新。“那段时间是最艰苦的,一家四口人就在住在一个不到10平方方的单间里。”柏四超告诉记者,当时上小学的大儿子只能在床上写老师布置的作业。
两人为节省生活开支,早上接到装修活后,只给两个孩子准备简单的早餐,经常一碗两元钱的热干面就算了事。九年多的漂泊中,夫妻两人的足迹基本上走遍了市区大街小巷,也最清楚市区哪一片的房租价格最低。
生活艰难仍资助村里一名大学生
即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许瑞霞仍资助了村里的一个大学生。“先后给她送去了两年的学费,每次都是5000元。”许瑞霞告诉记者,他们资助的那个学生,曾是许瑞霞在村里当民师时教过的一个女孩。
“当时那个女孩子被昆明市一所大学录取了,家里很穷。”许瑞霞回忆道,女孩找她说准备放弃学业,她当即给那个女孩拿了5000元学费。“家里再穷也不能看着自己的学生因为钱上不起学,”许瑞霞说,他们这1万元的资助没打算再向那个学生家里要。
去年年底住上宽敞明亮两居室
妻子专职活水泥,柏四超不时地用水平测量仪检查每一块铺好的瓷砖。“在漯河算得上是一个老师傅了,客户在年前就直接把这1万多块钱的活给我们夫妻俩承包。”柏四超说,他们和一家卖瓷砖的商铺常年结对,商铺老板杨先生对他很关照,一有活就介绍给他们。
“要不是这个热心的商铺老板,现在俺也住不上新房子。”柏四超说,去年夫妻俩正在干活时,杨先生把他叫了过去,说在西班牙玫瑰小区有一个便宜的二手房,业主急于用钱,可以贷款,价格也比较合理。
“后来我和妻子商量了一下,这几年除了供两个学生上学,已积攒了10多万元,刚好可以做首付。”柏四超说,后来杨先生又帮着夫妻俩张罗装修房子,他们终于在去年年底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两居室。
现在,柏四超的小儿子已经上高二,成绩在漯河高中经常排名前100名。“孩子争气,我们又住上了新房,相信以后的日子会更红火。”柏四超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