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区龙城镇孔沈邓村,距市区10公里,由孔庄、沈张、邓庄三个自然村组成,有土地1010亩,人口1200人,其中孔姓村民有600多人。据悉,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孔沈邓村讲学,如今这个村子里有孔庙、孔街、孔井等遗址,还流传着扶龙湖、聚贤亭等故事。
相传,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要将刘姓宗室赶尽杀绝。当时汉宗室刘秀逃亡途中,在村北的化身台停下来休息时,追兵到了,他慌乱中躲到孔沈邓村,潜入湖中,逃过一难。后来刘秀称帝,后人便把这个湖称作扶龙湖。此外,历史上曾有不少文人贤士登亭观湖,祈福国泰民安,后人便称此亭为聚贤亭。
该村北临郾襄公路,南濒沙河,村庄临近市区,交通发达,古朴自然,绿林环绕,村里环境优美,街道整洁,设施齐全,是创建文化民俗旅游的一块宝地。村民自觉遵循孔子之道,明礼诚信,耕读传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
通过创建文明村,弘扬传统文化,孔沈邓村先后被授予“河南最美文化传承村”“三星级旅游单位”“漯河特色文化活动基地”等。
2月27日,记者来到孔沈邓村采访时,62岁的老党员孔福祥开心地说:“现在大家都说孔沈邓村发展得好,村容村貌比以前大有好转,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受传统文化影响,邻里很少有纠纷。好媳妇、好党员、文明户的评选更是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和谐。”
据了解,该村2016年先后被授予“河南最美文化传承村”“三星级旅游单位”“漯河特色文化活动基地”等。这一切都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更与驻村第一书记李绥虹和常驻村干部赵学民的谋划和奔走密不可分。
凝神聚力谋发展
2月27日,记者来到孔沈邓村时,驻村第一书记李绥虹和村党支书张矿生及几位村民、农业专家一起在麦田里查看麦苗。记者注意到,李绥虹的鞋面上都是泥土,但他丝毫不在意,正在认真地跟农业专家商量怎么治理麦苗发黄,避免麦苗生病。
2014年9月,李绥虹受组织委派开展驻村工作,任龙城镇孔沈邓村第一书记。来到孔沈邓村后,李绥虹对眼前的景象有些失望——村里的办公场所很是简陋,村室墙体已经剥落,且还漏雨,更别说有什么像样的办公设备。村里部分道路泥泞不堪,道路两旁是被随意丢弃的垃圾等;村里还有8户贫困户共12人生活困难。尤其让李绥虹感到痛心的是,有些珍贵的文化遗留如孔庙、孔井、孔街等,被村民忽视甚至破坏。
面对不容乐观的现实,李绥虹并没有退缩。他在心里告诉自己,要让孔沈邓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了解完村子的历史发展、村级班子建设、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理清经济发展思路这几方面后,李绥虹决定首先从组织涣散的村级组织下手。
“农村要发展,村干部很重要。”李绥虹说,他一直把提高村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作长期首要任务来抓。
孔沈邓村由孔庄、沈张、邓庄三个自然村构成,各自都有着只顾自己村的小团体意识,并不团结。李绥虹根据情况仔细思索,寻找让大家团结在一起的方法。
“党员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意识,并且进行账务公开。”李绥虹说,逐渐地村民们发现干部们并没有私心,不管是党员还是群众都服。
此外,在李绥虹的组织和带领下,孔沈邓村党支部和市广播电视台党支部结对学习,互帮互助。重新规范了党群活动中心标牌设施,制作和宣传版面50多个。结合“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给村里每位党员发放了印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保温杯,激发党员干事的热情;制作“村组织27项权利清单及图解”喷绘宣传栏、“阳光三权”公示栏等,进行宣传活动,促进村务公开、透明,使权利始终在阳光下运行。逐渐地孔沈邓村的村民和干部之间的凝聚力变强了,大家的心聚在了一起。
村容村貌换新颜
“这多亏了李书记,现在孩子们上学路好走了,村民外出也方便了。过去村里有两段路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泥。”说起第一书记,60岁的村民张增治赞不绝口,他说村子变了样,每个村民都为之自豪。
记者走在孔沈邓村看到,道路是平整的水泥路,每条路都有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名字,如孝贤街、孔街等。
道路两旁是成排的绿化树木,聚贤亭、厚德儒学堂、村文化活动广场、彩虹喷泉、孔井、扶龙湖、槐树谷等风景让人目不暇接。
记者沿着孔街一路行进,便来到孔沈邓村精心打造的孔子文化园。文化园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生态种植园、养殖体验区、种植体验区、旧农具和民俗博物馆、孔子书屋、孔子学堂、青少年拓展训练区、游船码头、垂钓区等,还可以近距离观看沙河的波光粼粼。至今,接待活动人员和市区及周边地区游客10万余人。
记者了解到,最初李绥虹把打造一个生态文化民俗村的想法告诉村民时,不少村民都觉得他是在说大话。村民们想象不到自己生活这么多年的小村子,怎么可能会变成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更不敢相信村子会吸引那么多人来参观。但李绥虹在上级的指导下,制定了以“一村两园”为基础的特色文化旅游村发展规划,并用实际行动一步步将想法变为现实。
面对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等问题,李绥虹积极调研,并跟村干部商议如何将问题各个击破。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李绥虹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投入5万元,修通建成了孔沈邓村与李湾村之间孩子上学的道路;协调市广播电视台的合作商家投入2万多元给村室里添置了电脑、空调和50英寸的电视机等,改善村室的工作条件;积极开展“清洁家园 美丽乡村”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组织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开展义务劳动,打扫卫生,清扫垃圾;重建扶龙湖等景点。
“现在的村民活动广场西面原来是个大坑,被村民占有种上了树。”李绥虹告诉记者,当时他发动党员干部带头伐掉自家种的树,然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最终大家没了意见,并自觉把树砍掉了。
李绥虹说:“建设‘一村两园’,用到村民的地、拆除村民自建的菜园子时,都曾遇到过阻挠。但他充分理解村民的想法,通过带领党员干部和有意见的村民代表到邻近县城和村镇学习先进村的做法,让大家知晓发展的过程中,暂时牺牲的小利益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欺负人。”
村民变得文明谦让
“这几年村里变化真是大,文化墙上的二十四孝、孔孟文化对村民影响都不小,还有好媳妇、好党员、文明户的评选都让大家越来越好。早些年还有人在街上吵架、骂街,现在没有了,村民们之间互相谦让,矛盾少得很。”记者采访时,孔祥福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人在孔孟文化的氛围带动下,变得更加文明了。
据介绍,该村不仅有孔子雕塑等文化气息浓厚的建筑,更是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掀起一股向善好学、孝亲敬老、文明守礼的新风尚。李绥虹利用单位优势,在村里组织成立了多个文艺小组,定期请老师上门指导教学。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宣传引导村民节俭、文明办事;专门制作了孝道、明礼、诚信的文化墙,建设了村牌;恢复了孔庙、孔井、孔街等文化景点,保护了孔沈邓村文化的根源;开设了厚德儒学堂,经常邀请儒学老师和民俗专家讲课;组织道德模范评选,选出好党员、好媳妇,美德少年、希望之星、老寿星等
在好媳妇评选中,丁栾连续两年被评为好媳妇。据了解,丁栾今年66岁,婆婆今年97岁,94岁的公公去年去世。丁栾长年照顾公婆,周到细致从未有怨言。“这些都是小辈该做的,被评为好媳妇,以后更得做好。”丁栾表示,被评为好媳妇觉得很光荣,对她的孩子也是一种鼓舞和教育。
想办法增加村民收入
李绥虹驻村时,调查发现村里有贫困户8户共16人。目前该村只剩下2户6人未脱贫,且均为患病所致。“目前,我们正在思考对这2户精准扶贫的良策,力争在驻村工作结束时,消除全村的贫困户。”李绥红对记者说。
村民孔庆福今年67岁,和老伴靠农田生活,老两口患有心血管疾病,常年服药。经过李绥虹协调,孔庆福干起了村里保洁员的工作,每月发放工资,增加其生活收入。
对于像孔庆福一样的困难群体,李绥虹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创建爱心墙。他还结合市广播电视台组织力量,为8户困难群众和2户困难党员送去肉、米、油等生活用品,并且积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通过组织部分党员和群众外出参加农技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技骨干,提高了种地效益。李绥虹积极与农业部门沟通,创建了孔沈邓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00多亩;打造农业科技园,创建玉米高产品种示范田和小麦高产品种示范田;开展订单种植、集约种植,加快了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盘活了农村劳动力,提升了土地和人工效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2月27日,记者在孔沈邓村见到了正在忙着做焦馍的罗喜英,她的身边则是已经打包好准备寄往全国各地的包裹。
“李书记引导我们开展农副食品销售,发展咱当地的传统食品,俺闺女给开了个网店,专门卖焦馍、馓子、麻花等,卖得可好了。”罗喜英是村里的“巧媳妇”,她卖的土特产是家里一笔重要的收入。
“对于有劳动力的,就积极帮忙就业,无劳动力的给予政策扶持,千方百计促进村民增收。”李绥虹说,下一步他还将继续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为孔沈邓村的建设继续努力。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