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受组织的委派,带着几分茫然、好奇,我成为众多下派驻村干部中的一员,任龙城镇孔沈邓村第一书记。回想当时情况,没有搞过农村工作的机关干部来驻村,确实压力非常大,身处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群体,一切工作都要从“零”开始,这是一个十分艰难困苦的过程。所以,为尽快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工作角色的转换,学习党和各级政府对驻村帮扶的各种理论知识必当先行。学习中,我力求学用结合、学有所得,有力地充实了自己,为干好驻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外来的干部,如何让群众认可,工作如何破题?一度让自己陷入了迷茫和困惑。我开始思索,农村的广阔天地,只有扑下身子才能有所作为。于是,驻村后,我开始脚踏实地走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家中或田间地头,倾听群众所思所想,排解群众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说话办事要公开、公正、公平,进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有了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顺利实施。通过持续深入地沟通交流,村民也逐渐地认识、了解我这个第一书记,遇难题也愿意找我反映。
为了使驻村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我通过与村里“两委”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普通群众日常交流、座谈等方式,了解村里班子建设、村容村貌、土地状况、集体收入等情况,初步摸清了“症结点”,找准了“着力点”。
在传统的农耕模式下,农民在生活生产上习惯于自给自足,有致富想法和愿望,但不愿去尝试种植、养殖业的结构调整,不愿去闯市场,更不愿去承担市场的风险。
思想和观念的改变,不仅要靠引导,更需要现实来说服。我根据孔沈邓村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崇文尚学的民风,多方协调按照“一村两园”(文化民俗村、文化园、科技园)的规划来建设文明的孔沈邓文化旅游村。如今,建成的文化民俗村已成为全市的美丽旅游乡村,科技园也成为漯河农业高产品种的展示基地。按照旅游标准,村里完善各种配套功能,走产业化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实现了以精神引领,弘扬文化和兴村富民的目的,让村民有了摸得着的实惠,看得到的发展,走的准的致富道路。
如今,在入户走访中,我时常听到村民对本届村“两委”班子的称赞,作为第一书记我很欣慰。多少年来,村民们盼望的修路、设置垃圾箱、安装路灯、建文化大院等愿望,这一届班子完成了。村民的眼睛是雪亮,面对本届廉洁、办实事办好事的村“两委”班子,村民能不说好吗?过去紧张的干群关系现在融洽多了,邻里纠纷也少了许多,我深深地感受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村容村貌的改变,更要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