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筑梦美丽乡村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3月7日 星期

小村变化大 村民齐点赞
村情简介
3月3日,前陈村“第一大街”正式开修。
左新晓(右一)和王新华(左二)查看陈书良(左一)家麦子恢复情况。

前陈村位于源汇区大刘镇北4公里,唐、澧两河在村西北交汇而过。前陈村有4个村民组,430户人家,1300多名村民,耕地1700亩。

前陈村原属于抬头行政村,1996年抬头村一分为三,分别成为抬头、前陈、赵庄3个行政村。

前陈村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刘秀曾驻扎在村南的“重兴寺”,即现在的前陈小学。解放战争时期,前陈村群众积极支援在本地驻扎的解放军,帮助开挖修筑了村南的反坦克防御沟,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

前陈村目前共有2条南北大街,4条东西大街,总长2.3公里,已于2016年底前进行了硬化,新开通的东西大街将于本月底前建成。前陈村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农闲时青壮年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近4000元,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村,现有种植大户4户,养殖大户5户。2016年以来,前陈村积极采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试验示范秸秆生物反应技术,利用植物专用疫苗替代化肥农药,生产安全食材。

3月3日上午,在源汇区大刘镇前陈村,正在修筑中的“第一大街”上,一台挖掘机在轰鸣中正忙着挖土、垫平,为后续作业做准备。许多村民欣喜地看着眼前这一幕,为村里即将拥有一条宽阔的东西主街道感到高兴。

看着门口种的上海青、生菜和芫荽即将被铲掉,村民陈群山却乐呵呵的,一点也不心疼。他笑着告诉记者:“毁一点菜算啥,为了修路我无条件支持!等路修好了,我还要把小胡同中的大门改成面朝大路,那才叫方便呢!”

驻村第一书记左新晓和几位村民正在商议着路基垫多高,深坑的护坡如何建。听记者是来采访第一书记的,70岁的村民调员陈春龙拉着记者的手说:“俺村没有支部书记,我们老少爷们都强烈要求左书记在俺村再当三年书记!”

其他围拢过来的村民也异口同声地要求让左书记多在村里再驻几年,他们纷纷向记者讲起左新晓驻村后,为村里带来的巨大变化。记者也就权当做一个“书记员”,把村民说的几大变化记录下来。

变化一:安上路灯,迎来光明

“左书记来到俺村后,单位出资6.7万元,在全村每条街道都安上了路灯。这是左书记来到村里后办的第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62岁的村支部委员陈庚臣告诉记者,安上路灯后,彻底告别了大刘镇21个行政村中,唯有前陈村没装路灯的历史。

村民们告诉记者,在2014年12月16日下午6时许,全村街道的路灯都亮了起来。聚集在路灯下,群众无不拍手叫好,高兴地有说有笑。陈庚臣笑着说,村民们怎么能不激动,因为多少年来大家都是在漆黑的夜晚走路,尤其是夏秋两季的收获季节,由于村里路不直,有的电线杆占道,拉粮食车经常撞到电线杆,车翻袋子烂、粮食撒落一地,村民尝到了在夜晚作业的苦头,因此,路灯对村民来说就是幸福的希望所在。

变化二:大小街道,全都硬化

村里的道路一直是令村民头疼的事情,因为很早以前硬化的主街道路已破烂不堪,大坑连小坑,小胡同因为没有硬化,大雨后更是泥泞难行。

看着乡亲们期望的眼神,左新晓在单位主要领导的协调下,积极运作,协调相关部门投资70万元,决定把全村的主干道和人口密集的巷子都硬化一遍。村委委员陈向科说,当大家得知这个好消息后,都十分高兴,为了支持村里修路,家家户户挪的挪、搬得搬、拆的拆、刨的刨,没有人拖修路的后腿。经过半个月的奋战,全村共硬化道路2300米,并于2016年12月16日全部竣工。宽敞的三条东西主干道,直通抬头村南北大街;一条南北主干道穿越村庄,15个小巷全部硬化,基本实现了户户通,家家出入没泥路,乡亲们家家户户笑开颜。

为了给村里建设一个宽敞的街道和文化广场,左新晓又协调资金近30万元。经过几个多月的奔波劳累,前前后后苦战32个昼夜,投入土方13000立方米,把一个6米深的大坑回填了一半,不但能打通建成长320米、宽4.5米的东西“第一大街”,建成宽15米、长27米的村民活动场地,而且路两侧还各有1米宽的绿化带。文中开头看到的一幕,就是这次建设的硬化绿化工作的开始。

目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前陈村的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整治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村里处处干净整洁,乱堆乱放现象大有改观。左新晓还协调资金1.3万元为村里建成了第一座公厕,建成了村民健身活动场地,配置了16套运动器材,实现了老中青少都能健身,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有利于增强村民体质健康。

将来,左新晓还准备利用村里池塘多的特点,开发利用这些池塘,种上莲藕和芦苇,养上鱼,不但可以美化装点村景,还能实现增收,可谓一举多得。

变化三: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左新晓驻村两年多来,让村民有目共睹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还有村里的贫困户如今已是村里的挣钱能手了。

“太感谢陈师傅了,我腰疼的老毛病被你按好了!”3月3日下午,在市区五一路南段盛世嘉园小区的商业街,正在一家按摩店里接受一位男盲人按摩师服务的吴先生感激地说。

这位盲人按摩师就是前陈村的村民陈群社。53岁的陈群社自幼双目失明,一直是村里吃着低保的贫困的单身汉。为了让陈群社有活干、有钱挣。左新晓和源汇区食品安全监督大队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新华、大刘镇包村干部王松涛一起想办法,商量为陈群社找到脱贫的出路。最后,三人决定送陈群社到市区学习按摩技术。

经过半年的学习、实践,去年10月开始上岗。陈群社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处处为顾客着想,加上他善于学习和苦练基本功,按摩技术突飞猛进,并很快为社区居民熟悉和接受,许多人到店按摩都点名让陈师傅服务。

当天,记者见到陈群社时,根本看不到一个农民出身的模样,衣着得体、戴着墨镜的他,很有风度和派头。采访中,陈群社悄悄地向我们透露,已经有人牵线给他介绍女朋友,等把婚事敲定了,他准备自己开店当老板挣大钱。

陈群社感激地说:“我哪想着会有现在这么好的日子,这些福气都是左书记他们带给我的啊!”

前陈村另外一家贫困户是村民陈小甫,经过近两年的帮扶和“造血”,陈小甫夫妻两人现在在一家农业园当技术员,每月每人1200多元,也实现了脱贫致富。

变化四:种有机田,增产增收

3月3日上午,在前陈村村民陈书良家的麦田里,陈书良指着稍微泛黄的麦子说:“如果不是左书记和王队长帮助我,恐怕这5亩麦子早就死光了。”

去年年底的时候,陈书良家这片麦子的麦叶突然变黄枯萎。情急之下,他找到左新晓和王新华给自己想办法。经过查看,大家认为麦子可能生病了。王新华告诉陈书良不用着急,试试用一种高效植物疫苗看能不能挽救。喷施几天后,大家惊奇地发现,麦子有了转机。

当天,在陈书良家的麦田里,大家经过对比发现,喷施过植物疫苗的麦子的根系更加发达粗壮,分蘖更多。

“我们已决定在全村推广这种新技术,把前陈村打造成源汇区大健康食材生产示范园,让农民增产增收。”左新晓告诉记者,王新华目前引进的高效植物疫苗抗虫防病,增产高效,不用打农药。

左新晓向记者介绍,实践证明,高效植物疫苗在蔬菜瓜果等农作物上运用后成效明显,特别是在芝麻、大豆、花生、小麦、红薯等大田作物应用后,可以完全不再施用化肥、农药;在同样条件下,与施用化肥、农药种植对比,小麦增产50%,芝麻、大豆、花生、红薯增产100%,是实现国家提出的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该项技术可以高效转化秸秆、树叶、杂草、餐厨垃圾等有机废物,不用化肥、农药,对当前的环保攻坚工作具有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 

下一步,左新晓和王新华已规划好以前陈村为中心,建设1000亩的示范田,争取列入九三学社中央的扶贫开发项目。引进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植物疫苗技术,引进金花葵等功能型高端油料作物新品种,建设源汇区大健康食材基地千亩疫苗芝麻、大豆、金花葵油料作物示范方。以此为契机,调整前陈村农作物种植结构,打造漯河有机食材示范区,让村民的粮仓更加充盈。

变化五:精神文明,温润人心

面对前陈村焕然一新的大变化,村民们喜上眉梢,也让陈春龙感慨万千,他即兴吟了一段顺口溜:前陈是我家,人人呵护他;环境要整洁,村民维护他。人生一世孝为先,积德行善是典范。

如今,村里正通过宣传文明礼仪和传统孝善文化,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近期计划马上评选一批模范丈夫、好儿媳、好公婆和五好家庭等,引领村民向善向上,传递正能量。

在农闲时节,左新晓还协调医院专家到村里进行义诊,提醒村民注意健康体检,治小病防大病,做好家庭卫生防病。驻村的三个春节和“三夏”“三秋”期间,市编办每年都由领导带队,带着捐款和物资,带着真情和温暖慰问五保户、困难户,为他们送上米、面,油等慰问品。

左新晓告诉记者,今后,他还将挖掘村里的历史文化,用文化引领人们,用文化宣传小村。据了解,村里原来有一个规模宏大的重兴寺,有气派的前大殿、后大殿,两厢是中殿,院内外松柏茂密,进院阴森庄严,和尚的撞钟声威严,辐射近3公里。相传王莽撵刘秀到这里时,因为慌于逃生,刘秀的马夫把喂牲口的大石槽丢下,至今保存完好。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