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按照组织安排,我到源汇区大刘镇前陈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任职两年多时间,前陈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灯亮了,道路通了,臭水坑填平了,文化广场建成了,贫困户脱贫了,群众致富有项目了,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前陈村一举摘掉了落后的帽子。漫步在村里宽敞的道路上,看着老人们悠闲地晒太阳,孩子们在平坦的文化广场上溜旱冰……我思绪万千,幸福感油然而生。
前陈村的情况比较特殊,这一届村“两委”班子因为支部书记个人原因辞职了,我成了标准的“第一书记”,时刻感到责任重大、任务重大,心里惴惴不安,是单位强大的后盾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市编办结对帮扶前陈村以来,胡新保主任多次带领单位的党员干部,深入村里搞调研、摸情况,领导班子经常召开会议共谋结对共建村发展思路,胡新保主任协调项目、协调资金,李超、马红杰副主任,潘晓慧副局长也不定期到村里帮扶指导、入村慰问,单位干部职工对我的工作也都给予了很大帮助。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在回填废弃坑塘的过程中,由于工程量大,施工环境恶劣,群众阻工现象严重,路不让走,树不让出,菜不让铲……面对这些难题,我也曾委屈过、退缩过,但每每想到组织的信任、单位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厚爱,我就又能够鼓足勇气、继续上路。
前陈村是软弱涣散村,由于历史积怨较多,群众对村干部不信任,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面对这些问题,也有人善意地告诉我:左书记,咱村的老百姓是非多,你尽量不要和他们有过多接触,避免最后收不了场。带着这种疑虑,我尝试着与群众接触,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哪里有人群的地方,哪里就留下了我的足迹。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我的疑虑逐渐打消了,原来是因为低保、修路等问题,群众有意见,对村干部抵触情绪大。但通过和他们拉家常,我感觉绝大多数群众都是通情达理的,之所以出现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阻挠问题,还是因为村里工作不公开、不透明、不公正。在处理这些工作中,我勇于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促使党务政务工作顺利推进。
真正把实事办在群众的心坎上。在走访调查过程中,群众最为期盼的问题是路灯和修路问题。给单位领导汇报后,专门召开驻村共建会议,研究提出了解决办法。一是由单位出资购买安装路灯的材料,协调市路灯管理处进行安装。二是由胡新保主任出面,协调有关单位对废坑塘进行回填,打通一条宽敞的道路,并对村里的修路计划进行立项,协调配套资金,争取市财政基础建设项目资金。路灯亮了,群众的心也亮了;废坑塘回填了,群众的怨气也消了;道路修了,群众出行更加方便了。
以自己的诚心换取群众的真心。驻村以来,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群众见了我就会说:“老左,别走了,在俺村里再驻三年吧!”我听后心里甜滋滋的。在扶贫攻坚的紧张日子里,每天还没起床就有人喊我“吃饭啦”。有时间因工作任务艰巨,顾不上吃饭,群众就送来了菜馍,端来了稀饭……有了群众这样的真心,我更加坚定了多为他们干实事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