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质量提升”主题发布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谈到,提升质量迫在眉睫。今年,国家质检总局计划对于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集中的地区,挂牌进行区域整治,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约谈当地的负责人、亮“黄牌”曝光。
挂牌整治假冒产品集中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我自己的感受,中国的质量状况有喜有忧,喜的是有很大进步、稳中有进,忧的是产品整体水平有一定差距。”支树平说,中高端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口商品总体处于中低端水平,世界驰名的大名牌很少,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这个质量技术基础不强。另外,在某些局部地区,只关注GDP数据,对质量的重视和投入不够。有些企业甚至以降低质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来参与竞争。“所以说,提升质量迫在眉睫。”
支树平说,今年抓10类大家关注的消费品来提升质量,让重视质量成为社会风尚。抓好品牌培育,培育一批真正叫得响、消费者欢迎的中国品牌。“要把老百姓的质量获得感搞得满满的,把国货形象树得好好的”。
支树平特别提到,今年将对于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集中的地区,挂牌进行区域整治,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约谈当地的负责人、亮“黄牌”曝光。
5000种产品内外销同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大伟说,2015年起,国家质检总局率先在出口食品企业开展了“同线同标同质”探索。“同线同标同质”是指出口企业在生产内外销产品时,是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从而使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平。如果中国标准和国外标准有差异,“就高不就低”。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1180家企业、约5000种产品达到了‘同线同标同质’的标准。”孙大伟表示,下一步,国家质检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扩大“同线同标同质” 产品的范围,加强产品的质量和对生产企业的监管。
组织“神秘买家”追查不合格产品
如何保障进口食品这个“舌尖上的安全”?支树平说,针对进口食品,国家质检总局已经做到了进口前、进口中和进口后的全过程监管,可以说是源头可追溯、去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截至目前,已有178个国家和地区、8大类2000多种食品被准予进入中国,国内外的进出口商也全部予以备案。同时,建立了食品进口销售的记录平台,352家企业在2016年被列入了不良记录名单。
支树平说:“我们也组织了‘神秘买家’,在网上买一些样品进行检测,不合格的就公布、下架。2016年,共抽检了6890多批跨境电商网上样品,有2000多批次样品是不合格的。”
清理评估13200项强制性标准
“标准来源于生产生活,也要服务于生产生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说,目前在很多领域,中国标准是缺失的、滞后的,要重构中国标准体系,重建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田世宏说,去年他们对标准进行了整合精简,将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标准。目前,13200多项强制性标准被清理评估,其中超过50%的标准需要被废止或转化为推荐性标准。
在市场化程度高、创新活跃的领域,鼓励社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去年,466家社会团体制定了737项团体标准。国家标准的立项频次,由过去的一年两批增加到一年四批,立项周期从8个月缩短到3至4个月。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