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效锋
高考将近,当我看到读高三的儿子学习的情景,又勾起了自己的回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农家子弟来说,高考是实现人生理想、改变命运的捷径和出路。我上高中是在县城,平时吃住在学校,由于离家远,加之交通不便,很少回家,周六周日也在学校自习。
早上,起床铃一响,我们就一骨碌爬起来,穿上衣服,胡乱抹一把脸,就一路小跑地往教室冲。即使这样,来到教室时,班主任已在门前站着,不住地喊着大家:“快点、快点!”
进到教室,大家马上拿出课本,全神贯注地大声诵读,教室里读书声高涨,学习氛围很浓。大约读了十几分钟,上操铃响了,大家又一路小跑来到操场,全校一二十个班在一起跑操,春夏秋冬,天天如此。回想起来,每天能跑跑操,对紧张的高三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大家喊着震天的口号,以此来宣泄、缓解学习的压力。
早操后是自习。开始大家读书热情很高,声音响亮,读着读着声音就弱下来了,因为大家已饥肠辘辘了,只等着下课铃响。一旦放学,大家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食堂,一群毛头小伙个个手拿饭碗勇往直前,那场面可以想象是多么壮观!那时,学校没有餐厅,大家打过饭后,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就蹲在地上吃,逢着阴雨或冬季严寒天气,大家只好挤到教学楼的走廊或寝室里吃饭。
晚自习后,大部分同学都会在教室里再学习个把小时才回寝室。当时学校的寝室是三间相通的红瓦房,睡的是上下铺的铁床,一个班三四十人全在一个屋。冬天,门窗关不严,再加上有的玻璃缺失,冷风吹进来,大家只有靠合铺来驱散冬夜的寒冷。夏天,寝室里酷热难耐,蚊子又特别多,点蚊香和灭蚊片根本没有用,大家只好拎着席子到操场边睡。
那时,我们班90%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学习自然都很刻苦。自习课上谁说话声音大点,马上会遭到全班同学的白眼。我那时英语不好,为了恶补,每天中午牺牲午休时间,独自来到操场西边的大杨树下,冒着酷热背单词、语法和课文。努力终会有收获,那年高考我英语总算及格了。
那时,教我们的老师都非常敬业,尤其是班主任,对我们管得很严,一有空就往教室跑,盯着大家学习,一发现有不认真学习的就严厉斥责,从不讲情面。记得当年教我们解析几何的老师说话风趣幽默,分析问题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板书工整,而且一写就是好几黑板,非常认真。教我们立体几何的是我们的班主任,清华大学工程专业毕业的,我们有幸成为他的学生,都深感骄傲和荣幸。他口才极佳,曾经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脱稿对我们进行过成长成才教育,赢得雷鸣般的掌声。他讲课高屋建瓴,空间感极强,定理、公理他运用自如。我们的物理、化学老师是年轻人,对教学很有热情,与学生容易亲近,只要他们一走进教室,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问问题,使得老师在某个同学附近很难脱身,其他同学只好离开座位跑过来问。
转眼20年过去了,高三往事犹在眼前。回想当年,我们付出了辛苦和汗水,收获了自信和强大。你所坚持的一切,就是最好的答卷。预祝儿子和所有参加高考的学子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