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县姜店乡徐庄村,背靠澧河,共有243户人家。徐庄村历史悠久,村北原来有一处庙宇,虽然经过岁月冲刷,至今根基仍存,相传张三丰在去武当山之前,曾在此修炼。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外出不方便,收入普遍不高。村里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没有经济作物。这两年,徐庄村实行土地流转,成立农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农业合作社,村民不仅有了股份,还能就近打工,大部分村民已经迅速脱贫。
沐浴着三月和煦的春风,沿着绿意盎然的乡村小径,记者日前来到舞阳县姜店乡徐庄村采访。村内道路宽阔而整洁,一排排小楼拔地而起,一派欣欣向荣景象。“陈书记来俺村的时间不长,变化可不小。”见到记者到来,不少村民纷纷称赞第一书记陈耀江。2014年,陈耀江来到徐庄村担任第一书记,深入了解村情后,他决定先抓基础设施建设,再搞项目建设,最后进行综合提升,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陈书记的这三步被称作“三板斧”,两年多来, 靠着这“三板斧”,徐庄村的综合实力由全乡倒数第一名变成了正数第一名。
俯身察民情,制定发展规划
记者来到舞阳县姜店乡徐庄村那天,村里正在栽种行道树,第一书记陈耀江挽着袖子,挥舞着铁锹,正在挖树坑,几十名村民跟着他干得热火朝天。记者看到,村内刚硬化的水泥路有五米多宽,道路两旁的红叶石楠已经发出新芽;墙壁粉刷一新,用瓷砖粘贴的壁画随处可见。乡村面貌令人耳目一新,怎么也无法和贫困村联系到一起。
“俺村过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距离县城远,又不临主干道,村里一条能走的路都没有,遇到连阴天,村里积水能没到膝盖,村民想出门算是难上加难。因为路况差,收粮食的商贩都不愿进村,乡亲们的粮食卖出去都作难。外村的一到我们村,就嘲笑俺村的村室到处是窟窿,找不到正门……”提及村子过去的情况,68岁的村民刘耀华摇着头直叹息。
2014年10月,市商务局副调研员陈耀江被选派徐庄村任第一书记。入村后,村内的落后状况令陈耀江有些意外:村内全是土路,村民用电线路老化、饮用水污染严重,村室已成危房……面对这样的情况,陈耀江并没有气馁,他吃住都在村里,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嘘寒问暖,详细掌握情况。两个月后,陈耀江向徐庄村村民许下一个承诺:三年之内,一定要让徐庄村焕然一新,脱贫致富。
陈耀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第一书记的任期是三年,陈耀江分三步走,第一年为基础设施建设年,第二年为项目建设年,第三年为综合素质提升年,按照这个目标,步步推进。
村容大变样,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最能反映一个村的村容村貌。陈耀江除了依靠市商务局,也充分利用个人能力。2015年徐庄村投资73万元,修建了3.4公里的村内道路,实现了“户户通”,村民外出不踩泥。村室是一个村的招牌,破旧村室实在影响村子的形象,陈耀江就协同村干部,规划建设新村室。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一年,一个多功能村室就出现在村民眼前。新村室建成后,村委会能在这里办公、开会,村民们能在这里看书、下棋。村里还设置了治安室,市商务局出资给村里安装了监控,配置了电教室、办公设备等。陈耀江又为村里协调安装了路灯,村里晚上也亮堂了,和城里一样美。
原来村室前有一个500平方米大小的臭水坑,村室建成后,这个臭水坑越发难看,陈耀江联系到一位企业家,以献爱心的形式花了5万元把坑填平,建成一个活动广场,安装上健身器材,村里的档次又提高了一大截。
陈耀江帮助村里申报了农网改造项目,投资150多万元,对全村的电网进行了改造;申报了安全饮水工程,投资80多万元,建设了自来水工程;投资3万元,粉刷了主干道房屋墙体,张贴了宣传画;今年陈耀江又协调了2000多株绿化苗木,为了节省资金,他又自费跑到信阳市苗圃基地购买。
如今,徐庄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也为下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提起第一书记刘耀江,村民们个个竖起大拇指。
“道德模范”引领文明新风
“全体村民请注意,今天上午10点咱村要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希望村民们积极参加。”3月9日上午,徐庄村的广播站通知了一条消息,20分钟后,50多名村民扛着锨陆陆续续地来到村口集合。大家挖树坑,栽树苗,干得热火朝天,没有一个人喊累。
“以前俺村‘两委’班子思想僵化,在群众中没有号召力,村民人心涣散,村里各项工作在乡里都是倒数几名。”徐庄村村主任徐孝民说,陈书记到村后,就像对村民施了魔法一样,让全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今,村里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全乡的前列。2015年和2016年,徐庄村分别获得姜店乡“优秀村”和“文明村”荣誉称号。
徐庄村内更是文明之风盛行,“好媳妇”“五好家庭”“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民”“荣誉村民”等各类评比活动每年都有条不紊地开展着。这些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村民的综合素质。“在陈书记的建议下,我们组织开展的这些评比活动,在全村树立了新风,弘扬了正气,村民素质明显提高了。”徐孝民说,“之前村里经常有人骂街、到村室告状,如今,这些现象已经没有了。”
村民徐素平家堂屋桌子上,摆放着两个荣誉证书和两个奖牌,这些都是她的宝贝,她每天都要擦拭干净了才下地干活。“这两个是‘好媳妇’证书,两个奖牌是‘五好家庭’,这些荣誉都是俺这三年得的。”51岁的徐素平告诉记者,她的婆婆今年已经85岁了,年轻时就有腿疼的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腿脚越来越不灵便。几十年来,她悉心照料着婆婆的生活起居,侍奉婆婆如同亲娘。
村民素质提升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丰富起来。村室专门开辟了图书阅览室,图书都是爱心人士捐赠的。村民在农忙之余,来村室看书、看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在陈耀江的号召下,村里成立了广场舞舞蹈队、秧歌队,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现在每天晚上村文化广场上有上百人跳广场舞,热闹得很。” 徐孝民说。
“特色农业”实现精准脱贫
崭新的平房,干净的庭院,小菜园生机勃勃……这就是村民陈翠萍的家。“这是陈书记给俺家置办的沙发,俺真不知道该咋感谢他。”55岁的陈翠萍高兴地说。几年前,她的儿子因病去世,因为给儿子看病家里一贫如洗,生活拮据。2016年,陈耀江书记为她家申请了危房改造,以前土坯房变成了现在宽敞明亮的平房,院内的土路也硬化成了水泥路。
从去年开始,陈翠萍和丈夫开始到村里的芦笋种植基地劳动,两人合在一起每天都有80元的收入。“就是干一些除草、施肥、松土的活,不累,收入也稳定,现在俺家的日子也有了盼头。”陈翠萍高兴地说。
陈翠萍口中的芦笋种植基地,位于该村南边,有300亩。记者赶到现场时看到,伴随着拖拉机轰隆隆的耕作声,几十位村民忙碌着对芦笋施肥,一派忙碌景象。“这些芦笋是我看着长大的,再过几天我们就要收取‘第一桶金’了。”53岁的村民徐国标满怀期待地说。“现在村子里想找个人聊天都难,大家有活干,有钱挣,谁也不想在家闲着,现在只要有劳动能力的,都去地里干活了。”村民刘耀华说。
陈耀江认为,要想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他多次带着村干部到山东等地考察特色农业,经过多方考察,村里决定实行土地流转,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转移闲置村民就业。陈耀江发挥商务部门的职能优势,四处奔走,引进上海一家公司进驻徐庄村。徐庄村先后流转土地450亩,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种植芦笋300亩,冬桃、黄桃150亩。芦笋和黄桃可以做罐头,我市一家企业负责回收;冬桃属于反季水果,价格很高;桃树下又套种了大蒜、艾草、花生等经济作物,合作社与南阳一家企业签订合同,他们负责回收艾草。村里的闲散劳动力都被雇到合作社劳动,每天都有工资,村委会也可以通过合作社拿到一些提成作为办公经费,这为徐庄村的种植结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形成了新的特色产业。
“现在流转的400多亩土地,已经被纳入舞阳县千亩示范园项目。千亩示范园是一个集观光旅游、美食、养殖、垂钓、花卉观赏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是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项目。到时候,村民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陈耀江信心满满地说。如今的徐庄村已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