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睢阳五老图》
何时才能退休? 患病者可提前退休,健康的要到七十岁
在中国古代,和退休这件事儿最相近的概念叫“致仕”,也就是辞去官职还禄位于君的意思。
当然,这里首要的问题是,官员到了什么年纪才能退休呢?
据《礼记·典礼》记载,在西周的礼制中,已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之礼。其后历代基本上是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只是到了明清两代,情况才出现了一些变化。
“七十而致仕”只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具体实施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韦贤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以老病为由,上书请求退休。宣帝觉得他年事已高,不可以太劳累,就准他辞职,赏赐给他一百斤黄金和一处住宅,准许他退休。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
唐代《大唐令》明文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唐开元二十五年玄宗又下诏:“老病不堪厘务者,与(同意)致仕。”也就是说,这时的退休制度,除了七十可以致仕外,对那些虽然不到退休年龄但患有疾病或者受伤的官员,也准许退休。
也是在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六十岁。
清代文武官员的致仕年龄比较繁杂。文官致仕年龄,一般在六十岁上下。乾隆时规定,部、院属官吏五十五岁致仕,京察二三等官吏六十五岁才能致仕。武官致仕的年龄,则随官职大小而异。
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多次因老因病请求退休,都没有得到应允,直到“庆元六年春二月辛酉改《大学诚意》章,甲子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宋朝司农乡毕世长致仕时已经九十四岁。
元代有明确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特殊部门即使三品以下,也不能致仕。天文、历法学家郭守敬,逾七十申请退休,朝廷不准,直到八十六岁卒于知太史院任上。
综合以上情况,不论哪个朝代,官员去留的最终裁夺权还在于皇帝,都是皇帝说了算。
壹
有没有退休金? 宋朝退休待遇最好,元朝、明朝没有“退休金”
官员致仕以后,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呢?
历代朝廷对于为自己辛劳了一辈子的退休老臣,也都是有一套以礼相待的安置政策的。
对于少数有功的高官、名将和宠臣,可以得到皇帝的直接恩赏,这是被官吏们视为最高待遇和荣耀的事情。唐朝名将李靖,精通兵法,能征善战,功勋卓著,后被封为卫国公。他六十四岁因足疾,上表请退。唐太宗李世民见了上书很感慨,说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止步者甚少。李世民特别下了诏书,对李靖“封爵如故,禄赐、吏卒并依旧给”,还赏赐了很多财物,亲授“灵寿杖”,以“助足疾也”。
汉朝以前,官吏致仕都没有俸禄。给退休的官员供俸,是从西汉开始的。
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可得半禄;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可得全禄,如名相房玄龄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唐制还规定,授一品至九品官永业田一百顷到二顷,永业田可传子孙。因此,五品至九品官致仕后虽无俸禄,但生活仍可保障。
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比,只是少了一点实权。
元朝的致仕官,一般不供俸禄,只规定“子幼家贫者,给半禄终其身”。
明朝初期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退休。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
清顺治十八年规定,“无世职之官年至六十致仕者,仍给半俸,未至六十因疾辞任者不准给”。
有些朝代的帝王,在每年的岁首、寒食、秋八月等时节,遣使到致仕老臣府第赐物问候。身居京师外的致仕官,则由当地长吏代劳。问候时,多是携羊、酒、粟、帛等物。帝王以此宽慰群臣,使其奋力“驰驱仕途”。
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