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郝河庆
近段时间,发生在源汇区空冢郭镇前袁村、大刘镇南王村的大面积包菜滞销现象,经网络传播后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爱心人士和团体纷纷来到田间地头购买,一时间“伤心菜”变成了“爱心菜”。
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社会各界都积极行动起来,用真情用爱心来拯救滞销包菜,但这只能解燃眉之急,大多菜农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市包菜滞销、菜农伤心呢?诸如此类的滞销菜品该如何自救呢?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包菜滞销 菜农伤心
5月25日上午,记者刚到源汇区大刘镇南王村,就看到市民高水霞正在自己承包的包菜地里等候。
在阳光的照射下,广阔的田地没有阴凉,高水霞种植的包菜地绿油油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一颗颗硕大的包菜密密麻麻地分布在菜地里,看上去甚是喜人。然而,留神查看,爆裂的包菜比比皆是。
“这些爆裂的包菜无人问津,只能打碎埋在地里当肥料了。”50多岁的高水霞谈起承包土地种植包菜的事就唉声叹气,“我是去年12月,在南王村承包了398亩土地,投资了数十万元,全部种上了包菜,希望能增加收入。”让她没想到的是,头茬收获时却迎来包菜价格跳水,尽管按两毛钱一公斤的批发价格往外卖,但还有2400多吨没有卖出去。
然而,并不是只有高水霞一家遇到滞销。5月18日,源汇区空冢郭镇前袁村的程建平也通过网络发帖,讲述自己和妻子因为急于创业,贷款包了60亩地搞种植,如今面临50吨包菜滞销。“看着满地的包菜即将烂到地里,真是欲哭无泪,希望爱心人士能帮帮俺们小夫妻,卖一点是一点,哪怕是送给大家免费吃也中。”程建平在网上发帖时诚恳地表示。
爱心涌动 伸出援手
两起包菜滞销求助消息在网上发布后,引起网友的关注和转发。一时间,我市爱心人士和爱心团体行动起来,开着大小车辆,来到田间地头,按照两毛钱一公斤的价格收获包菜,不仅解了高水霞大姐、程建平夫妇燃眉之急,更弘扬了社会扶危济困的正能量。
虽然这个事情经过网友、媒体的关注和帮助,看起来圆满解决了,但因为产量过剩、价格低廉、损耗严重等因素,菜农的损失还是不可避免的。
产能过剩 值得反省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包菜滞销、菜农伤心呢?如何从中反省呢?
源汇区空冢郭镇政府、大刘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起包菜滞销原因之一就是盲目跟风。近几年来市场形势好,部分菜农种植包菜每年每亩收入约有3000元。于是大家争先恐后种植,这种盲目跟风最终让菜农栽了跟头、吃了大亏。
“还有一个原因是种植户的订单意识尚未形成。”据空冢郭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程建平和妻子都是“90后”,涉世不深,轻信别人定价收购的话,却没有签订订单合同,造成大面积滞销。如今市场经济变化较快,只有发展订单才能确保增产增收。
此外,农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起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只是个“空架子”。仅仅有牌子、有章程,但从不开展任何活动或者活动开展不规范,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渡过难关 实现自救
据了解,包菜滞销不是今年才出现的现象,前两年山西寿阳、陕西咸阳、杭州萧山等地也出现滞销困境。菜农怎样才能渡过难关,实现自救?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专家告诉记者,首先要加强信息沟通。通过媒体、网络等平台将包菜数量、分布情况、批发价等信息进行发布,并与政府部门及时沟通,了解最新市场动态,从而适当组织货源,直接对接市场。
其次,采用直送方式,省掉中间环节。菜农可租赁运输车,将包菜直接从田间地头送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或居民小区等地方进行销售。菜农要主动与相关机构合作,扩大销售市场。企事业单位的食堂采购量一般较大,深加工企业一般会大量储备原料,菜农应与这些机构建立联系,帮助销售。此外,还可通过电商平台拓宽渠道,扩大市场。
最后要改变种植习惯,尝试种植其他品种的蔬菜。包菜本是一种盈利空间较小的蔬菜,不过由于其耐寒、抗病、适应性强且种植方法较简单,许多菜农都习惯种植。专家建议,菜农可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适当种植其他品种的蔬菜,农户可向当地农业部门寻求技术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