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金旭
漯河人的端午节怎么过?传统端午节,家门口挂艾草,给小孩儿佩戴香包。人们还习惯去河里沐浴、洗脸,并保留吃粽子的习俗……现在的年轻人又是怎么过端午节的?传统的端午文化习俗都有哪些改变?5月28日,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专家乔聚坤和部分市民,了解传统端午习俗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变迁,传承的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民俗专家话端午
提到端午节,民俗专家乔聚坤告诉记者,有的地方称端午节为“五月当午”,而在漯河则是说“五月单五”,即五月初五的意思。
“漯河也有佩戴香囊的习俗,但是我们把香囊叫作‘香布袋’。‘香布袋’里面一般放一些香草、香料等,不仅可以驱邪避蚊,小孩戴在身上也十分好看。”
乔聚坤老人还想起来一句漯河俗话“癞肚蛤蟆躲端午,躲过一时是一时。”他解释,因为端午节的癞蛤蟆比较少,比较难捉,所以以前人们都说端午节当天捉到的癞蛤蟆可以治病。
市民花式过端午
5月29日早上7点左右,记者来到市区辽河路一农贸市场,不少市民在购买油炸糖糕、油炸菜角等。放入油锅的糖糕和菜角随着油气升腾由白变为金黄色,令人垂涎。
提到端午节的习俗,家住市区舟山路附近的魏女士告诉记者:“每年端午节最重要的就是吃传统食物。每次节前,我都要亲手包粽子、煮鸡蛋和蒜瓣。”除了吃以外,魏女士每年还在家门口挂一把艾草。
端午节一大早,家住市区黄山路的张清芹领着全家人一起去河边洗脸。“每年端午节早晨,我都会带着家人去河边洗脸、洗头。这种习俗是老人传下来的,说是这天的水特别好,洗后不生病。”
家住湘江路附近的周女士今年特意到街上买了几个香囊,给孩子戴上。她告诉记者:“我对端午节不是很讲究,但是家里有孩子,就为孩子佩戴香囊、包粽子、煮鸡蛋,希望他能感受到这种节日氛围,将端午节习俗传承下去。”
传承中有变化
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端午节的习俗大都根据当地生产和生活情况而有些许不同。
“以前端午节喝雄黄酒,是为了辟邪。现在喝雄黄酒的少了,有些人为了庆祝节日可能会喝点酒,不仅限于喝雄黄酒了。”市民李营说。
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也有所变化。家住市区海河路附近的陈女士选择在端午节当天去一家理疗中心做艾灸。她告诉记者:“以前挂艾草困是为了防蚊子、辟邪。现在经过了解,艾草确实有一定的功效。我觉得过节不需要拘泥形式,选择适合的就好。”
逐渐被淡忘的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端午节的习俗也在改变。
记者走访了解到,有些端午节习俗逐渐被淡忘了,但是65岁以上老人大都还记得这些习俗。
“比如说,以前农耕时代,农民都喜欢从地里摘一种叫毛毛眼的草煮了当茶喝。现在这种草很少见了。”市民王建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以前端午还有一种习俗叫趟麦。“以前有些人身上会起一些像风疹一样的红斑。端午节早上去麦地里趟趟,回来后身上的红斑就会渐渐消失。
“我记得小时过端午手腕、脚脖上都要缠五色线,据老年人说,原因是五月当午一过蛇就出来了,蛇都怕五色线,遇到会绕道走。”市民何先生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老年人依然看重端午习俗,工作忙碌的上班族大多数选择吃粽子等较为简单的形式度过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