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简介
大赵村位于舞阳县城东北25公里处,南依澧河。全村辖1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65户,村民1160人,党员22人。全村耕地1200亩。
大赵村是豫南平原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小麦、玉米是主要农作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农闲时务工为主。村内现有规模养猪场1个,肉鸡养殖场3个,牛羊散养户10余户。
5月12日,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沿着蜿蜒曲折的田间小道,记者来到舞阳县莲花镇大赵村。粉刷一新的墙壁、道路两侧矗立着整齐的绿化树、主干道上安装着监控设备、平坦整洁的文化广场……对于两年来村子里发生的变化,村民们欣喜不已。
民风淳朴 和谐文明
当天中午,记者正赶上村民赵东勤家吃喜面条。赵东勤家大门口支起了一口大锅,案板上放满了面条,水烧开了后,开始下面条。全村老少爷们陆续赶来了,面条出锅,大家吆喝着盛上一碗,到院内浇上一勺臊子,找个角落,香喷喷地吃起来。“俺村有个习俗,谁家生孩子,就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邀请全村人来家里吃喜面条,庆祝家里添丁,同时为孩子送祝福。村民不用带礼品,只要到主人家吃喜面条就行,而且管饱。”村主任赵耀邦说,这是村里的一个特色习俗,既节约又热闹。
幸福路、广场路、致富路……行走在大赵村,记者发现村内的每一条道路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这些有标牌的路被称为该村的“模范街”。“每天,只要看到家门前路上脏了,我就拿扫把扫干净,连带着把周边邻居家门前的路也扫了,所以这条街总是保持着整洁。”村民赵代安说,如今,邻居们在他的带动下,都养成了“扫街”的习惯。“前几天我不在家,回来时发现俺家门前干净如初,是邻居们帮助扫的。”
学习相关法律、教育村民孝顺老人、配合村“两委”开展工作、调解村民矛盾……在大赵村,说起“老年协会”,村民们个个引以为豪。据了解,该村老年协会的成员均为65岁以上的本村村民,目前有几十位成员。“每周三,我们都要集合,一起学习相关政策、交流心得;我们还组建了一支巡逻队,分组每天在村内巡逻。”75岁的村民赵慎修说。
为了加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这两年大赵村大张旗鼓地开展“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等评选工作。“评选完毕后,由村干部、党员代表等,敲锣打鼓地把证书和奖品送到获奖者的家里,激励更多的村民敬老、爱老,形成良好的乡村文明新貌。”大赵村第一书记张改亮说,这些措施,让大赵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村居环境 焕然一新
大赵村有两个广场,除了安装有各类健身器材,还有舞台,每天都有村民在广场旁边的树荫下拉家常。“俺村的文化广场,就是村里的‘中心地带’。 从下午6点左右就热闹起来了:跳广场舞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的,聊天的,热闹得很,连邻村的村民也打着手电筒来俺村的文化广场上玩呢。”73岁的左兰说,如今,每天吃过晚饭后到村文化广场娱乐,成了全村人的习惯之一。“以前,俺村没有文化广场,也没有路灯,黑灯瞎火的,根本没法玩,现在条件确实好多了。”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该村文化广场之前是一所破旧的民宅。2015年10月,张改亮到大赵村任第一书记。他入村走访群众后,发现村民没有活动场地,村民们也希望村里有可以健身的文化广场。他和村干部经过多方选址,将文化广场选在了村头。建文化广场缺资金怎么办?“我联系了一家企业,由他们投资近10万元,硬化村民广场,并捐献全套健身器材。”张改亮说,资金到位后,村干部自掏腰包进行障碍物拆迁,最终文化广场顺利建成。但一个广场不够用,今年村“两委”商议,在村中间位置再建设一个新广场。不过,需要拆掉一些破旧的民房。张改亮带领村干部深入村民家做工作,经过反复耐心地做村民的工作,最终使广场顺利建成。如今,村里有两个广场,也让村民深感自豪。
在大赵村村内道路两侧,整齐地种着绿化树:大叶女贞、石楠、樱花、法国梧桐、刺玫……为村子增添了绿意,令这个村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张书记帮俺村协调了这么多绿化树,使村子的颜值得到极大提升。”村民李女士一边拿手机拍开放的花一边对记者说,“你看这些花开得多漂亮,以前在城市里见过,现在俺村也有了,我要拍几张发在朋友圈,炫耀一下。”
为了解决村里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张改亮号召村民筹措资金安装了路灯和监控设施,协调引进自来水工程,在村子主干道修建垃圾池,为村室购置电脑、复印打印一体机,发动所在单位捐赠办公桌椅等办公用品,将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废弃养猪坑变成了平坦干净、绿树成荫的村民娱乐休闲活动广场,协调资金修建道路。
科技进村 解决难题
今年4月初,大赵村的麦田出现了麦苗大面积枯黄的现象,用农药喷洒、施加化肥,均不见效,这让村民们心急如焚。张改亮也坐不住了:他把生病小麦的照片通过微信发给农业专家,为生病小麦“把脉”,最后确定病情并开出“药方”,村民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对于大赵村村民来说,张改亮不只是替他们解决农业难题,而是让他们认识到科技、科学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联系农技农科部门,邀请农技专家,积极组织讲授农业生产知识讲座,讲解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知识;协调一架无人机,为村里的麦田开展“一喷三防”作业,免费小麦作业面积近400亩。“对于种地,俺们是有病乱投医,不懂科学。张书记帮助我们争取了农药,还请来无人机,半天时间,就将俺村的小麦打完药,这让俺村人见识了科技的厉害。”村民赵先生说。
4月中旬,张改亮邀请县畜牧专家到村里开展养殖技术培训讲座,让村民受益匪浅,67岁的村民赵付林更是感慨颇多。自2010年开始,赵付林在村西头建了1500平方米的养猪场。如今,养猪场的硬件设施已基本完备,设有专门的沼气池,里面的抽风机、暖箱等各种设备一应俱全,但只有40头猪。“养猪经验都是靠自己摸索的。前年,猪场里的猪集体得了瘟疫,看着猪一头头蔫了,我却束手无策,也找不到人帮忙,结果赔了十多万元,这两年也不敢养太多了,怕了。”赵付林说,听完畜牧专家的讲座后,他仿佛醍醐灌顶,特意留下了畜牧专家的联系方式。“有专家指导,我也没有啥顾虑了,只要销路好,我随时准备扩大养殖规模。”
带领村民 共同致富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张改亮始终将扶贫当成自己的第一要务。大赵村有贫困户94户,贫困人口407人。经过走访,张改亮发现村民贫困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都是找不到就业门路,仅依靠种地生活,收入有限。于是,张改亮动用个人关系,四处为村民寻找出路。村民赵自敬患过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一直没有工作,妻子也闲在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种地,家里还有两个学生,日子过得举步维艰。在张改亮的鼓励下,赵自敬去广州一家企业看大门,儿子中专毕业后去新郑打工,妻子去信阳帮忙采摘茶叶,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观。而村子里像赵自敬这样的家庭,在张改亮的帮助鼓励下,找到就业门路的达到80%。
为了推动大赵村农副产品卖出去、卖得好,张改亮带领村干部多次登门拜访市县扶贫办和交通、土地、农机、畜牧、园林等部门,落实整村推进、土地平整、土壤深松等项目,并取得实效。与此同时,为了让村民走上长效致富路,张改亮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及村合作社负责人外出考察特色农业项目,先后到新乡、南阳、平顶山等周边特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考察,并引进了富硒黑小麦、可提色素的辣椒、大蒜套种等特色农业项目,在村内逐步推广。
在村支书赵连会家的地头,有一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蔬菜棚,里面是赵连会育的辣椒苗。对于这些辣椒苗,赵连会视若珍宝。“这些可以栽种十多亩地哩。”赵连会说,每年靠这些辣椒,就能多几万元的收入。
2016年,从外地考察回来后,赵连会率先将自家的6亩地全部种为辣椒。“虽然累些,但收入比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高得多。”赵连会说,今年,一些村民看到了种辣椒的甜头,主动上门请教,要求种植辣椒,“今年村里种了40多亩的辣椒。”
目前,辣椒种植产业在大赵村已呈燎原之势。“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村民的日子肯定能像辣椒一样,越来越红火。”张改亮充满信心地说。
本版文字、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杨光、张玲玲提供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