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汇区空冢郭镇洼董村辖洼董、竹园、后杨三个自然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496户2206口人。村里现有耕地2200余亩,以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近年来,村里发展特色经济,蔬菜种植、养殖等产业已初具规模。
田间麦浪翻滚,地头骄阳似火,又到一年麦收时节。5月27日,在洼董村一处麦田的地头,第一书记张惠云正与村支部书记周国营一起,查看麦粒的成熟程度,商量“三夏”期间的禁烧和防火工作,安排驻守、巡查和值班人员。强烈的阳光把张惠云的皮肤晒得泛黑发亮,对于这些,她笑着说:“在农村一线,我就是得像一位农民,吃得了农村的苦,和农民一样关心农时和收成。”
加强党建,提升党组织凝聚力
2014年9月,张惠云被派驻到空冢郭镇洼董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后,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村里的情况,张惠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查:一是“请进来”。她分别将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请”到村委会,召开村“两委”班子扩大会议,详细听取党员干部、群众对村班子的评价,了解村经济发展情况、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初步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情况。二是“走出去”。为进一步了解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发展本村经济的意见和建议,张惠云有选择性地走访村里的种植能手、老党员、困难户等村民代表,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了解农村的现状和实情。通过深入调查摸底,整理出村里存在的问题,初步掌握了村情民意,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不断地沟通交流后,村里的老少爷们也逐渐认识、了解了这位第一书记,遇到大小事情也愿意找张惠云反映,慢慢地与她熟络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组建一个强有力的村支部党组织,张惠云根据源汇区委、空冢郭镇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洼董村村委会的实际情况,协助村党组织整顿好基层班子,精心挑选新一届村委会成员,增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凝聚力。2015年年初,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
完善设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正待收割的麦子麦穗饱满,微风拂过便掀起层层麦浪,路边零零散散地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欣赏着一路田间风景,沿着一条平整的水泥路就可以来到洼董村了。然而两年前,村里的路却是坑坑洼洼,泥土中还散落着不少石子沙砾,一到雨天更是寸步难行。“以前路赖的时候,我们村卖得最好的要数胶鞋了。”村民的玩笑话中有些许无奈和自嘲。
如今,从漯舞路到村里都铺设了水泥路,路面平整,通行顺畅。村民董胜利笑着说:“别看我们村里的路修得晚,修得可质量了。以前就数我们村里的路最赖,现在去哪儿都是平平坦坦的。”
为了尽快完善村里的基础建设,两年多来,张惠云想方设法协调了38万元资金帮助村里修建了1.9公里的道路,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路平坦了,道路顺了,村民的心也随之敞亮了。
路顺了,张惠云挨家挨户走访也更方便了。走访过程中,她发现村民用水用电也存在不小的问题:电压不稳,经常跳闸,水质也较差。喝上自来水、用上放心电是村民最迫不及待的愿景。
张惠云经过多方努力,联系电力公司和水利部门,为洼董村新装了四台变压器,树立电线杆100多根,铺设电线两万多米,完成了对洼董村的电网改造升级,彻底解决了村里电压不稳定问题。
“以前村里电压不稳,晚上灯光特别暗,还老停电。夏天天热也不敢开空调,一开就跳闸。你这边刚推上闸,人还没走,那边就又跳闸了。”村民董金祥说,“现在可好了,自从张书记给我们村新装了四台变压器,只要不是停电,几乎没跳过闸。”
对于洼董村的村民来说,土地是头等大事,张惠云任第一书记后,对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十分重视。考虑到村民种植方面的需求,张惠云多方联系,筹措资金,为村民新打机井六眼,清洗旧机井若干眼,用于满足田间灌溉的需要。
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后,村民的心里都亮堂了。张惠云在村里转来转去,总觉得还缺点啥。原来,村里没有供村民娱乐休闲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
心之所至,行之所往。张惠云又积极争取区财政拨付四万元,用于村里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并在市经投公司的帮助下为洼董村投入五万元建设村民文化广场。
光有广场没有基础民设施怎么办?于是张惠云又协调了文化活动资金4000元,为村里配备音响、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民们茶余饭后有了可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里的夜晚明亮又热闹。
精准扶贫,发展特色经济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中央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决策部署,漯河市委、市政府也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我市最重大的民生工程来布置、来安排、来要求。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扶贫脱贫攻坚战役中就是排头兵、急先锋。张惠云从村情实际出发,从驻村帮扶的意义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调研走访,扑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身边同志学,不断地了解和熟悉洼董村实际情况,针对该村现状认真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
张惠云每周至少与村中贫困户联系一次,以时刻掌握贫困户的动态状况,针对每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
走进村民周三营的家,记者看到屋里屋外的地上都摆满了变蛋。不到一上午,周三营已经走街串巷地卖掉了三筐变蛋。
周三营患有哮喘病,家里有老母亲和两个儿子需要照顾,全家人凭借周三营会做变蛋的手艺勉强维持生活。今年,周三营拿到村里帮扶的一万元,又贷款两万元,加工了10万个变蛋。“因为有病,不敢外出打工,做变蛋有八年了,对这一行驾轻就熟,也不是很累。”周三营说,村里一直都在帮扶他,还让他养猪,目前他家养了三头猪。
张惠云不仅帮助周三营发展养殖业,还打算帮他卖变蛋。“周三营走街串巷卖变蛋很辛苦,再加上他本人有哮喘病,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所以我们就联系了电子商务公司,把他做的变蛋放到食材无忧等线上渠道售卖。我们村里也准备帮他卖变蛋,看看能不能呼吁大家都来买三营的变蛋。”
46岁的董自安最近笑得合不拢嘴,原来他搭猪圈、养猪娃的心血没有白费,如今不少猪下了猪崽,几十只小猪崽已经卖了好价钱。目前生猪存栏量已维持在一百多只,将来母猪再生产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看到他们的成功,村里不少人也纷纷发展牲畜、家禽等养殖项目,养殖业使得村里的经济蓬勃发展。
村民于顺发是一名75岁的老党员,自从老伴过世后,他就独自照顾患病的儿子,不能出去打工,没有生活来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惠云召开“两委”班子会议,很快为于顺发家送去了5000元慰问金。
“于顺发是个老党员了,觉悟很高,参加各种活动都很积极,他遇到困难了,我们也得搭把手帮帮他啊。”张惠云说。
对于像于顺发这样的困难户,张惠云积极帮他们纳入低保和大病医疗救助对象,及时准备资料档案,报区民政部门审核。
三年来,张惠云还充分利用周末、重大节日等时间,组织全体公司干部职工多次开展送温暖、捐资助学活动。
张惠云还组织市经投公司全体职工进行爱心捐款,共募集善款5000元,帮困户周三营缓解生活压力,并从电商公司筹集1万元基金提供创业机会。在她的号召下,公司各部室实行“一对一”帮扶贫困家庭,开展帮扶送温暖活动,多次为贫困家庭送去生活必需品,为村中贫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年提供1000元资助。
“未来,我们将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从医疗、教育、救助等方面,实施不同的帮扶措施,进行特色帮扶,一户一策,一户一个帮扶联系人,不但让贫困户脱贫,还要保证他们不返贫,保证他们的收入稳定增长。”对于未来的脱贫目标,张惠云信心十足地说。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
本版文字、图片由本报记者齐放、见习记者陈金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