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生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6月7日 星期

1977年,亲历高考


□魏增瑞

1977年夏天的一天中午,父亲在武汉工作的好友到我宿舍,神秘地说:“武汉传播一个小道消息,今年上大学要考试。”

我在“文革”中上的初中和高中,多年都是所谓推荐上大学的招生形式,大家都认为通过考试上大学简直是天方夜谭。当时我在临颍县机械厂工作,厂里上过大学的技术员劝我,消息真不真不重要,看看书总没坏处。并说理科用途广,指导我看哪几门科目的书籍。不信归不信,我忍不住到新华书店转转,买了几本有关理科的《高中青年自学丛书》带回宿舍。说实在的,我们在初、高中阶段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特别是数理化,更是欠缺得很。那个年代,小小县城几乎没有电视、电影,晚上寂寞无聊,就拿出在新华书店买的自学丛书随便翻翻,好在这些书籍讲解深入浅出,理解并不难,我就像读小说一样反复看这些书。周日回农村老家,没有自行车,路上为了消遣,也随便拿一本边走边看。

关于高考要考试的消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确凿。这时一些上过高中的年轻人有所触动,有的甚至到学校找老师辅导。在高考前的几个月,我们这些考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复习着,心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等待中煎熬。

高考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由于考生多,全县设置了好几个考点。我所在的考场就在县高中的教室。像上课一样,两个人共用一张桌子,试卷互相看得真真切切;由于第一次高考,也没那么多规矩,考生把字条、不太厚的书籍带进考场并不难。但同样没有参加考试的经验,考生大多也没有产生要把这些东西带进考场的念头。

第一场语文,自己觉得并不难,记得作文题目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考试下来,心情不错。谁知当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的数理化科目,我一下子考懵了。多数人交了白卷,我也是在半混沌状态下完成了这两场考试,胡乱答了几道题,不知道对与错。最后一场是政治,考生明显少了许多,我和几位朋友也神情沮丧,默默无语。由于当时整天进行政治学习,对政治比较熟悉,下午的政治科目考得还算顺利。

鉴于感到数理化考得太差,本不抱什么希望,可高考分数下来,竟然超过了最低录取分数线。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就像一个饿汉看到美味佳肴一样,把大城市的学校填得满满的。高考志愿交上去,在绝望中期盼等待。

大学录取通知书一批批下来,被录取的考生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看到人家一个个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虽然心里早有预期,知道自己没有可能,但仍不可避免地有些沮丧。高考录取结束,我的心情也慢慢沉寂下来,生活日趋平静。过了不久,突然有一天,教育局工作人员找到我,笑眯眯地对我说:“小子,你考上了,还是大专!”我惊异地接过录取通知书,几行铅印加手写的文字映入我的眼帘,大意是:魏增瑞同学,在1977年高考中,你的成绩优异,被新乡市师范学校大专班中文系录取。

我喜出望外,心情好久才平静下来。可仔细一想,不对呀,我本来是理科考生,怎么会录取到文科的中文系呢?请教那些上过大学的人,他们也都百思不得其解。

管他呢,有大学上就行。过了年,我按时到新乡市师范学校报了到。不久我得知,我们班40位同学,竟然有20多位像我一样是理科生。后来辅导员李老师告诉我们事情的原委:原来高招录取结束后,上级领导考虑恢复高考第一年,考生多,再加上“文革”刚刚结束,国家急需人才,因此河南省扩招了一批大专生。可是在录取中文专业的时候,从文科考生中实在挑不出语文成绩较好的考生,于是“破格”把一批语文成绩优异者从理科考生中录取到中文系。于是,我们班20多位同学就成了这次“破格”录取的幸运儿。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每当我要给学生讲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的时候,拿我的经历作为例子,并从一个个惊讶的眼神中读出了敬佩和信赖。

一次“破格”录取,让理科生考上了中文系,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