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德安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看着自信走进考场的莘莘学子青春飞扬,我不免感慨万千。
我是1966年小学毕业的,还没来得及考入初中,“文革”就开始了。学校停课,学生们整天东游西逛,校里校外一片混乱。1968年后半年,学校复课了,原来的小学门口挂上了初中的牌子,我们也便成了“文革”后第一届初中生。学制缩短,由原来的三年改为两年,由原来的秋季招生改为春季招生。初中两年,主要以政治学习为主,文化课为辅。1971年春节前夕,连个毕业证都没发,我就初中毕业了。
那年春节刚过,我收到了当时公社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所谓高中,不过是原来的初中换个牌子,房屋破落,教室简陋。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上和初中一样,以政治为主。高中二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并且是从24个字母开始。教电工的老师不会接灯泡、教体育的老师不会画跑道的情况在当时见怪不怪。我们知道留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多了,心里很着急,但以往耽误的时间太多,基础太差,即使三更眠五更起,也一口吃不成个胖子。1973年春节前夕,带着无限惋惜和留恋,怀揣一张高中毕业证,何去何从,心中一片迷茫。
1977年秋的一天,我突然听人说全国要恢复高考了,心情格外激动。因为,从“文革”开始到现在,大学的校门已关闭了整整10年了。10年来,多少人的梦想成了泡影,多少人放弃了对文化的追求和信仰,国家出现了人才断代的恐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如今恢复高考,我们太需要知识和机会了!我决心,无论自己行不行,都要试一试。然而,结果就像从头上泼了一瓢凉水,一直凉到心里。掌管大队公章的会计说,“上级有通知,已婚的不能参加报考,所以,不能给你出具大队的介绍信,你也不能报考。”我不知道他说的“通知”是真是假,更不知道他出于什么目的,只知道最后的希望破灭了。直到2015年,我在观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才从中看到1977年关于对考生的政审要求:只要不反党反政府的知识青年,不论婚否,均可报考。所以就出现了那年叔侄同考、姑侄同考且年龄相差十五六岁的奇观。我无语,不理解为什么当年我们大队和别的地方接到的“通知”不一样。时间过去了40年,此事亦无从考证,也无须考证。但是,我终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