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距离公布高考成绩还有几天,这段时间是搜集志愿信息的好时机。考生应该怎么科学填报志愿?山西省从事招考工作多年、有填报志愿经验的杨怀珠老师给出了一些建议:第一是升学优先原则,第二是就业优先原则,第三是兴趣优先原则。(《太原晚报》)
高考一结束,填报志愿就成了家庭话题。上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样的专业?爷爷奶奶在发表看法,爸爸妈妈在发表看法,总之是一家人齐上阵。上大学是孩子的事情,而填报高考志愿,“孩子的志愿”会不会完全演变成了“家长的志愿”,甚至是别人的“志愿”呢?高考一结束,社会上的各类志愿填报指导班就火爆起来,收费还特别高,他们能依据考生估测的成绩,以及招生的冷热点,推算出填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被录取的可能性最大。据称这是一条进入大学的捷径,不会浪费孩子的分数。
问题是,这样填报志愿,已经不是孩子的志愿了。因为,填报志愿考虑的不是孩子喜欢什么,而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更容易被录取。为了能够“更容易被录取”,一些孩子不得不放弃理想、爱好、特长,为了分数委曲求全。
更需要关注的是,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中的“参与因素”会不会变成左右孩子的“决定因素”?家长喜欢医生就让孩子报考医学专业,家长喜欢教师就让孩子报考教育专业。尤其是有些家长,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就强加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报考自己理想中的专业,让孩子帮助自己圆梦,这更像是一场胁迫。每年填报志愿期间,都会发生一些家庭战争,有的孩子不想填报父母选择的专业而闹气,甚至是离家出走。
填报高考志愿,家长切莫越俎代庖,高考志愿应该是“孩子的志愿”而不是“家长的志愿”。家长固然要出谋划策,但只能是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