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保国
说起读书,我常忆起自己的童年。
那是个贫困的年代,书是一种奢望。记得那时,每逢买火柴打酱油截留下一两分钱,都花到小人书摊上;替同学写作业,换取一本连环画的阅读权;借别人一本好书,挑灯夜战,抄写精彩片段;课堂上、书桌下,偷看小说被老师逮住的事儿也时常发生。那时候,我竟然产生过去书店窃书的念头,只是胆儿小没敢付诸行动。当时我的主要书源是哥哥姐姐的初中、高中语文课本。高尔基的《海燕》、莫泊桑的《项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施耐庵的《鲁提辖怒打镇关西》、鲁迅的《祝福》等,都是从他们的课本中读到的。书,宛如清流,滋润着我童年的心田。
现在,我们读书的环境和条件比过去好到天上去了,很多人都拥有读不完的书。走进新华书店,书应有尽有,平装的、精装的,任你挑选,人们的腰包里也不缺少买书的银子。但令人遗憾的是,书店前难得一见络绎不绝的购书场面,倒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有些官员在自己办公室书橱里也摆有《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论语》《道德经》等经典名著,那只不过是“官场标配”的装饰品而已;有的人家亦辟有书房,高档书架上书籍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哲学文史无所不包。但仔细观察,书的主人其实并不怎么与之亲近,书籍像是被打入冷宫的妃子,遭受着冷落。那些高雅、好看的书架和书籍,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许多人与书生分,倒与电脑、手机和wifi亲如伴侣,一天也离不开微信和朋友圈。
因为缺少读书,不少人语言枯燥匮乏,表达意思频繁使用网络语言,而对丰富的传统语言知之甚少。比如形容人漂亮可以用“明眸皓齿”“顾盼生辉”“貌比潘安”“玉树临风”,现在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高大上”“帅呆了”“酷毙了”;比如形容人长相不佳可以用“獐头鼠目”“其貌不扬”,现在只会说“矮穷矬”“低颜值”;比如表达悲伤可以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现在只会用“蓝瘦香菇”。再比如,读书 人品茶会说“这茶幽香如兰,圆润如诗,回味甘醇,齿颊流芳”,不读书的人却说 “‘卧槽’,这茶怼着不赖”。想来既好笑又令人悲哀。
可见,读书与不读书是有天壤之别的。书籍的功用,既能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和语言魅力,又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既是医治心病的良药,又是为精神增加钙质的营养品。“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做人也。”但是看看当下,却不乏追名逐利、崇拜金钱、冷落书籍的人,甚至其中的偏颇者还散布“读书无用论”,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试想,假若让持这种论调的人退回到当“睁眼瞎”的境地,估计他也不干。
读书是人生成长之梯和文明传承之途。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人生的“航标灯”“加油站”。非学无以立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增智。一个好学上进、书香四溢的人,一个把读书当作提升自己人生境界、增强工作本领的人,一个有志于毕生与书籍为伴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行文至此,我要说:读书吧朋友,在漫漫人生路上,让书籍成为我们须臾不可离的最佳伴侣,唯有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有滋有味、富有情趣、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