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 溪
6月27日上午,备受社会关注的山东“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在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案件将择期宣判。“终于等到这一天。”面对媒体,徐玉玉父亲在开庭前的感慨,有苦涩更有无奈。(详见本报昨日15版)
与普通诈骗不同,徐玉玉遭遇的是精准诈骗。接到陌生电话要钱,即便刚开始怀疑,但姓名、地址、家庭成员,甚至个人经历等信息都准确,也很难让人保持清醒。犯罪分子正是基于准确的个人信息,编织谎言的衣裳,一步步突破心理防线。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杜绝“徐玉玉式悲剧”,首先就要筑牢信息安全的钢铁防线。
我们生活在大数据的时代。以前,一个保险柜,一个密码锁,或许就能锁住隐私,不让其外泄。而今,几乎所有的个人信息都可以数据化,一旦联网,随时可能被他人窥探。下个软件,位置信息就暴露了;叫个外卖,家庭地址就被他人掌握了;刷会网购,再打开网页,广告栏里一定有相关商品推荐……万物互联的特性,物皆有灵的品格,不仅让个人过去的信息存在泄漏的风险,对未来状态和行为的预测也有可能被他人掌握。因此,个人信息安全,不再是某个节点的事,而应是一个全时空链的防线。
治乱需用重典。毫无疑问,法律是个人隐私的“守护神”,用法治的方式严肃惩治个人信息犯罪,斩断黑色利益链条,是必然也必须之事。只不过,法律的出场毕竟具有滞后性,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源头治理。比如,应该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个人信息收集行为,明确哪些个人信息是可以保留在云端的,哪些又必须是“用后即焚”的;也应该明确获取、使用个人信息的企业的“主体责任”,谁泄露,谁负责;更应实现个人信息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可追溯的信息链条,让每一则个人信息都受到应有的保护。
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正如有人所言,在个人信息安全这个系统工程里,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任何一个协同部门“慢半拍”,都会让整个协同机制的作用“打折扣”。身处大数据时代,除了不断以协同作战实现全链条防护,升级我们的“杀毒软件”,别无他法。愿“徐玉玉式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