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筑梦美丽乡村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6月29日 星期

送科技进村 助村民致富
村情简介
在陈庆来的帮扶下,一些村民开设了休闲农家庄园。
改造后的村室。
村室里干净整洁,办公设施齐全。

舞阳县莲花镇吴李村位于舞阳县城东北27公里,距离漯河市区20公里。该村紧靠莲花镇政府所在地,由沟张、前蔡、孙庄和吴李四个自然村组成,主要姓氏有李、刘、孙、吴等。下辖9个村民组,2262口人,3050亩耕地,耕地主要分布于泥河洼滞洪区内。一些村民外出到吉林、辽宁、广州、湖南等地的建筑、饮食、服务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

6月2日,烈日当空,记者来到舞阳县莲花镇吴李村采访。在吴李村村头记者看到,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道路两旁整齐种植着绿化树,墙上画着宣传画、文化广场干净整洁……走进村里,提起村子这些年的变化,村民们更是交口称赞。

生活环境好 村民更幸福

在村“两委”办公楼前,记者看到这里正在进行施工改造。“几年前建成的这个村室,因为周围全是田地,交通不便,所以一直没有启用。”村支书李军贤告诉记者,这几年村子变化很大,以前村“两委”办公地点就是一所破旧的房子,利用率特别低,新建的这所活动室几年都没有用,这两年才利用起来,还添置了会议圆桌、座椅等办公家具。

村“两委”办公楼前是一个文化广场,一些健身器材竖立在广场上。一到傍晚,广场上就热闹起来,吃过晚饭的村民到广场上锻炼、聊天。对于缺乏休闲场地的村民来说,近几年新建的文化广场很受大家欢迎。

沿着平坦的水泥路往前走,树荫下几位村民正在拉家常。吴李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村与村之间道路年久失修,坎坷不平。入村主干道因常年失修,大多已坑坑洼洼。村内也是半截路居多,给群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最近几年,村里陆续铺设了水泥路,而且水泥路还通到了各家各户。以前村里卫生状况很差,房前屋后大小粪坑比比皆是,道路两旁堆放的秸秆、沙土等随处可见。现在村里的卫生有人打扫,增加了环卫车、垃圾箱,村民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提起村子这几年的变化,村民们都有很多话要说,而村里的这些变化都与大家口中句句不离的驻村第一书记陈庆来不无关系。“陈书记给我们讲政策、跑部门、协调资金,为我们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我们村现在新修了水泥路,建有文化广场,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李玉亭笑着对记者说。

打井修井 解决灌溉问题

村“两委”办公楼正后方有块农田,村民孙建民承包的五六百亩地就在这个地方。他承包这片农田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之前他是跟着在这里承包100多亩地的村民孙朝阳搞种植,2014年的干旱天气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这件事让孙建民印象深刻。

吴李村的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区内,井、电基本配套,加上泥河常年有水,项目区内能够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但项目区外的其他耕地,2014年时近1000亩耕地仅有12眼机井,且常年失修,能用的不到一半。当时孙朝阳承包的土地恰恰就在项目区外,100多亩农田只能望天收。2014年,村里部分农田的秋季作物因遭遇干旱而大量减产,孙朝阳的农田周围大约400多亩地受灾严重,几乎绝收。

陈庆来被派驻吴李村后,了解到这种情况,便四处奔走,协调资金,为村里新打了40米深机井10眼,并对10眼老井进行疏通维修,彻底解决了村里1000多亩耕地的浇水问题。

想到再也不用为没水浇地而发愁了,孙建民才放心大胆地承包了这片农田,如今他正筹划着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进一步增加收入。

树立好榜样 传递正能量

在吴李村,提起“党员爷爷”刘学恒,大人、孩子都会竖起大拇指。

吴李村的水资源十分丰富,在20世纪90年代,村里河堤两岸先后开挖了十几个鱼塘,但是后来因为缺乏经验,不少承包鱼塘的村民经营不下去了,鱼塘就慢慢废弃了。到了天热的时候,这些鱼塘就成了孩子们玩水的地方,也因此发生了多起溺水事故。老党员刘学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再三思索后他决定承包鱼塘。平时他就在鱼塘旁的房子里住,听到有孩子的声音就赶快出来看,有孩子在鱼塘里玩他都会把他们劝回家,他还在鱼塘里救过一些遇到危险的孩子。

陈庆来了解到这种情况,为了树立好榜样,传递正能量,努力形成讲文明、知荣辱、思发展、比致富、讲奉献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他邀请媒体对刘学恒义务照看池塘、救助落水儿童、助人为乐的事迹进行报道,以彰显老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用真实的典型感染人,用身边的榜样影响人。

科技进村 助农增收

吴李村种粮大户吴朝军承包了400多亩地,这两年他改变了原来只种玉米、小麦的单一种植模式,添加种植了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同时,他还经营种子、化肥,收购粮食,生意越做越大。

在村干部李广耀承包的鱼塘里,养着红鱼、鲤鱼、草鱼等品种不同的鱼;鱼塘四周种植着桃树、石榴、葡萄、核桃等树木,十几只鸡在树下觅食;鱼塘旁边的一片空地上,新建的歌舞厅等室内休闲场地外搭着地锅,一个秋千静静地矗立在旁边。李广耀的父亲李保申指着鱼塘边的一块地对记者说,我们准备在那里搭个台子建成垂钓台,发展大规模综合性的垂钓休闲农家庄园。

陈庆来刚到吴李村的时候,发现村里的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种植业总体上还是品种单一、粗放式经营,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养殖业多以分散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为了帮助村民增产增收,陈庆来利用自己掌握的农业技术知识,给村里种植、养殖提供技术指导,并支持大户率先发展,以大户带动其他农户发展。

吴李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常年外出打工,在家经营土地的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他们缺乏科学的种田知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农作物生长期,市农业局组织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专家,通过召开技术讲座和深入田间地头,为他们送去新的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并发放杀菌剂、肥料等物资。农技专家又到田间地头,认真查看苗情,病情、虫情,就麦田用药和关键技术为村民进行现场指导和详细讲解。陈庆来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入村,为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建设千亩配方施肥示范田及粮食优质高产基地。

为了推进吴李村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技术进步,陈庆来请来农技人员实地查看吴李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对申报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给予指导,为村里申报省级粮食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从2014年11月份开始,他还就如何改善本村化肥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开展调查,积极邀请服务团队来到吴李村,针对吴李村信息化建设、种植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等情况开展入户调研活动,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及培训方面给予支持。市农业局农产品质检中心的同志更是冒着酷暑到田间取土化验100多个样品,摸清全村土壤养分情况,为小麦科学施肥诊断开出“处方”。

帮助贫困户 带领村民致富

记者正在村里采访时,一位路过的村民热情地邀请记者到他家的菜地去看看。这位村民名叫张根旺,是村里的贫困户。今年50多岁的张根旺爱人一直有病,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中还有80多岁的老母亲,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

他家总共五亩多地,一部分地流转给大户种植。为了增加收入,他在离家比较近的一块田地上种植蔬菜。记者看到,占地两亩多的菜园里种着玉米菜、黄瓜、韭菜、荆芥等十几种蔬菜。“我这菜园种了有十几年了,但是以前不懂,就是看人家种什么我就种什么,一般都是种一些白菜、包菜、萝卜之类,收入不是太高。经过陈书记的指导,我现在就种一些无公害的细菜,产量高了,销量也好了,菜总是一会儿就能卖完。”

平时,陈庆来一直都很关注张根旺一家,除了帮助他的菜地进行集约型种植,还为他提供各种蔬菜种植技术书籍,以提高蔬菜的产量。“以前我没种过芹菜,陈书记指导我种植土芹菜,因为土芹菜吃了有益于心脑血管健康,大家都愿意买。芹菜不仅产量高,而且卖得快,一年能收三茬,一茬芹菜就能卖一千多块钱呢。”说到这里,张根旺笑得合不拢嘴。

在陈庆来的帮助下,张根旺的菜园子收入提高了,全家人的生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今年张根旺的一个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所以张根旺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

本版文字、图片由本报记者王培 张晓甫 提供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