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荆庄村位于源汇区干河陈乡,东临京广铁路,南临南环路,北临闫庄村,东西长0.5公里,南北长1.2公里。目前,全村人口2275人,有8个村民组,共有党员39名,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现有耕地350亩,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
该村投资20多万元,新规划休闲健身文化广场5000平方米,广场内规划有篮球场、紫藤花园、健身广场和儿童乐园四大景观。同时,培育良好民风,竭力为民服务,并及时开展了“好公婆好儿媳”、“好村民”评选活动。
源汇区干河陈乡大荆庄村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但由于村“两委”班子的软弱涣散,干群间曾经矛盾重重,村里各项工作停滞不前,村民满腹怨气。2014年9月,大荆庄村迎来了组织上派来的第一书记赵勇君,一切的转变也从此悄然发生。近三年来,村子发生了哪些改变?村民们有哪些切身感受?日前,记者深入大荆庄村进行了采访。
抓党建,组织焕发活力
2014年赵勇君上任前,大荆庄村的矛盾是由征地引发的。由于涉及征地的利益分配不均,村民与当时的村“两委”干部发生过不少矛盾。矛盾不能及时化解,村民只好上访,矛盾的不断激化。在此僵局之下,村干部与村民间出现了信任危机。
“矛盾的根源和持续在于村‘两委’的处事不公和不作为。”赵勇君刚一到任就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如何破局?他抓住了党的建设这一法宝。2014年年底,大荆庄村迎来了村“两委”换届,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村民们选出了自己信任的新班子。以此为基础,赵勇君开始带领班子成员集中精力搞好党建。很快,村里建起了多功能会议室,党员学习有了的地方,“三会一课”得以正常开展了,每月的“主体党日”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全村党员的党员意识得以增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在党员这面旗帜的感召下,一些村民也树立起了加入党组织的坚决志愿,万四毛就是其中的一位。
万四毛今年42岁,是村里巡逻队的成员。2015年,全市上下正处于“创卫”的关键阶段,村巡逻队承担起了检查村里卫生的职责。在工作中,万四毛近距离接触到了许多党员,无论是清理背街小巷的垃圾,还是拆除违章建筑,这些党员总是冲锋在前,这样的情景使万四毛深有感触,他也立志要成为党组织的一员。2015年,万四毛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第二年就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今年6月10日,他终于光荣转正。
记者见到万四毛时,他正在多功能会议室里学习“阳光三权”体系建设的理论知识,他告诉记者:“以前感觉党员就是一种身份,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赵书记来了以后,村里的党员们好像变了一个样,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榜样的力量。他们总有一种责任心,确实是在为村里做贡献。现在我如愿成为一名党员,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今后要向优秀党员们看齐。”
3年来,大荆庄村新发展党员3人,成立了“两学一做”领导小组,对全体党员进行测评,全村再没发生过一起因村里办事不公而引发的上访事件。
促民生,提升幸福指数
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了,才能更好地为村民们办实事,特别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谈起3年来感受最深切的改变,大荆庄村的村民们一致认为生活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对那些为他们办事的党员干部们更是赞不绝口。
赵勇君初到大荆庄村时,村里只有一口30多米深的水井,井水常年泛着一股怪味,难以下咽。赵勇君当时就协调相关部门,给村里打了一口240多米的深井,通过抽水机和管道把井水送到村民家里。“本来以为大功告成了,可是到村民家里一看,这口井的水碱性太大,水烧开后上面浮着一层白沫。”赵勇君说,“就这样的水还没保障。井里的砂子常常堵住抽水机,有时村民几天用不上水,我为此焦急万分。”
现在的情况是否依然如此呢?记者走进了70岁的村民万现成的家中了解情况。打开厨房的自来水龙头,流淌出的是清澈的自来水,记者掬起一捧品尝,还有些清冽甘甜的味道。万现成告诉记者:“今年年初,我们全村都喝上了自来水。这水就是好喝,喝着也放心。”说着,他又打开一旁的天然气灶,蓝色的火焰呼呼地燃烧着。他告诉记者,这是去年年初村里给各家各户接上的天然气。以前,村里人做饭要么烧煤,要么去燃气站购买罐装气,他就没少受蹬着三轮车去买气的罪。“用罐装气一个月要80块钱,现在用天然气只要40块钱就够了,省劲、省钱还安全卫生。这样的生活我是知足了。”万现成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大荆庄村近年来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很快,以房屋租赁为主营业务的村办实业有限公司即将注册成立,将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书写新的篇章。
搞建设,村貌日新月异
走在如今的大荆庄村,家家户户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条条村路、幢幢新楼见证着村庄的发展。如果不是村民们拿出的老照片,记者很难想到,三年前,大荆庄村还是另一番景象。
大荆庄村原有两个广场,一个紫荆广场,一个金江广场。紫荆广场听着很美,其实就是一个占地四亩左右的臭水坑,里面填满了垃圾。一到夏天,蚊蝇聚集,恶臭难闻。金江广场也并不是什么宝地,堆满了垃圾。这两个广场现在是什么样?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平整干净的水泥地,整齐排列的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还有篮球场、小花园……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和运动项目。广场的环境变好了,最受益的还是住在附近的村民。村民们说,自从广场修好,一个夏天少用几瓶灭害灵。
修广场只是大荆庄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的具体工作之一。3年来,大荆庄村修路4000余米,使原来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道路变得干净整洁;环卫工由4个增加为10个,新增移动式垃圾箱20个,街道上的垃圾不见了踪影;新装路灯70余盏,照亮了村民的夜路;设置了老年活动室,老年人在此打牌、下象棋;拆除了原来的旱厕,水冲式厕所进了村、进了村民的家里。
提起家门口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向记者讲述内心的喜悦。78岁的村民万俊德说:“原来村民常把垃圾丢在路上,现在有了固定投放点,而且每天有人清理。看着干净的路面,没人再乱丢垃圾了。我看俺村里的环境和市里也没啥区别。”82岁的村民荆华照说,“以前最怕下雨天,路上的泥不干就出不了门。现在是下了雨反而更干净了。”
最让村民们期待的是即将落成的党群活动中心。这栋三层高的楼房已经完成了外立面的装饰,内部工程完工后就可投入使用。这栋气派的建筑不但将成为今后村“两委”办公,村民办事、活动的场所,甚至可以说是村里的新地标了,承载着全村人对于未来的无限畅想与寄托。
送温暖,帮扶困难群体
在带领大荆庄村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的同时,赵勇君没有忘了那些一时跟不上脚步的困难户。大荆庄村虽没有贫困户,但并非没有苦难户,64岁的卢木森就是其中的一户。
卢木森患有青光眼,手术后仍然视力低下,腿也因摔伤做过手术,至今行动不便。他爱人患有脑瘫,大儿子身体也不好,只能偶尔打打零工。赵勇君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一直牵挂着这家人。他几经考虑后,安排卢木森干起了环卫工,一个月可以多1200元的收入,虽然工资不高,但也能解一家的燃眉之急。“我只用负责清扫垃圾,有人负责清运,所以也不怎么累。这都是赵书记的一片良苦用心,我从心底里感谢。”卢木森饱含深情地说。
来大荆庄村3年,即使再忙再累,赵勇君也不忘去看望慰问村里的困难户。慰问品虽谈不上贵重,但却让困难户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也为全村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除了对困难户的帮扶,还有一件令赵勇君十分牵挂的事,那就是对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帮扶。在源汇区交通路小学(原大荆庄小学)的备课教室里,十几台电脑整齐地摆放着,教室里还有教学一体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些都是赵勇君2015年筹资捐建的。校长谷松侠告诉记者:“没有赵书记的关心,学校师生怎么能用上这么先进的教学设备?赵书记的这份重视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舞,我们要用好这些设备,提高教学质量,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受益。”
把文化送下乡,就是为村子种下希望的种子。赵勇君一心想把大荆庄村打造成文化强村。他争取资金,给村里的困难党员订了10份《漯河日报》;动员漯河二高师生捐书1979册,漯河二高还出资2000余元,购买新书100册,累计捐书2079册;组织学生绘制核心价值观主题和孝善主题文化墙。这些报纸、书籍、作品承载的是赵勇君为大荆庄村留下的,无价的精神财富。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
本版文字、图片由本报记者王艳彬 杨旭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