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大郭镇辛庄村,位于大郭镇西南部,南与郾城区裴城镇接壤,西与许昌市襄城县姜庄乡为邻,东距省道S220线(许泌路)约3公里,北距最近的李城村2.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约9公里。
全村共有6个村民组,142户,620口人;耕地面积1002亩,人均1.3亩。贫困人口148人、37户。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辛庄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村民增收缓慢,经济发展滞后。
2016年6月,赵静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来到了临颍县大郭镇辛庄村。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赵静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扶贫政策,将驻村扶贫当己任,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员、脱贫攻坚的战斗员、产业发展的指导员、工作落实的监督员,帮扶贫困村脱贫成果显著。6月23日,记者来到辛庄村对赵静进行了采访。
村里来了个女书记
6月23日,记者来到辛庄村时,赵静正和辛庄村的村干部一起在村头忙碌着。村里当天正在进行电网改造,村干部需要跟着机器避免之前挖的管道被挖断。眼前的赵静穿着朴素大方,一件水红色衬衫搭配一条黑色长裤,脚上蹬着一双常见的布鞋,跟周围的村民并无二致。事实上,驻村一年时间里,赵静已从各个方面融入辛庄村,真正把自己当成辛庄村人,跟辛庄村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给辛庄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记者留意到,见到赵静,村民们都会热情地叫上一声“赵静书记”,而村干部们则一致称她为“赵姐”。“她一个妇女很不容易的,整天为了咱村扶贫奔波操劳,家都很少回呢!”63岁的村民代书田告诉记者。“她很家常,又细心周到,对村里的老年人尤其好,老太太们一见她都拉着手不放!”村妇女主任张桂荣对赵静也是赞不绝口。
“咱村里这两年变化很大,村干部和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改变,这都多亏了赵姐。我们对她的工作很满意!”村支书赵景代告诉记者,赵静是一个真心为辛庄村服务的好干部,他们为她点赞。
赵静告诉记者,第一次到辛庄村,车刚开到村口就陷进了泥里,最后还是村里派了辆拖拉机才把车拖了出来。进村时,赵静看到村支书赵景代赤脚来迎接,当时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还以为这里的人穷到没有鞋穿呢,原来是因为路太赖,到处都是泥,泥又深,他就干脆把鞋脱了。”说起入村时的第一印象,赵静笑了。事实上,随着进村后的摸排了解,她发现,尽管村民没有穷到没鞋穿的地步,村里却是问题重重。
走村串户,摸清村情民意
到村后,赵静首先通过村干部给全体村民开了次“见面会”。在这次见面会上,赵静笑容可掬,她对村民们说:“乡亲们,我来是想和大家一起努力把咱辛庄村变得好起来的。我是第一书记,但我更是大家的亲戚。”
这正是赵静到辛庄村前就给自己的定位——把自己当成辛庄人的亲戚。“我没有农村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我妈妈在农村长大,这是她给我的建议。”赵静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跟村民们见过面后,赵静开始了挨家挨户拜访。端午节将近,每到一户尤其是贫困户家里,赵静都会带上礼物。“走亲戚肯定是要带礼物的啊,我自己出钱买的礼物。”赵静说,刚进村的一段时间里,她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解村情上,通过与村干部和村民聊天,结合与市委组织部扶贫办公室、县扶贫办和县政府的对接,她对村子的情况有了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村民增收难、看病难,学生就学难,群众住房条件差等问题摆在面前……除了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村里没有其他经济产业;辛庄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村民增收缓慢,经济发展滞后;由于生源不足,村里没有学校和幼儿园,小学生需到离村2.5公里的李城村学校就读,学前儿童要到更远一些的纣城幼儿园上学;村里没有文化娱乐场所,没有闭路电视,有电视的家庭只能借助室外天线收看;村里有一个不达标的卫生室,仅有一名70来岁的老村医,只能看一些头痛发热的小病,连输液都无法进行;多数群众住房条件有待改善,至今仍有几户群众还居住在简易房里……
修缮道路,解决出行难题
“我的老战友过去说来看我,我都不让来,因为村里的路太赖了!这以后就好了,村里变化太大了,赵书记没少立功!”67岁的赵子平是辛庄村的老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告诉记者,他去年从上海打工回来,刚一进村,就发现村子发生了巨大变化。“路修好了,安装了路灯,村里的绿化也好了,还修建了村民文化广场。”
据了解,辛庄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前些年省里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尚未惠及该村。赵静到辛庄村驻村时,村子东到葛岗、北到李城的两条主路仍是土路,遇雨雪天气,群众出行困难,影响生产生活。了解情况后,赵静积极同临颍县财政、民政、公路、交通部门沟通联系,把对贫困村的公路建设纳入项目。后来,在赵静所在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漯河监管分局的努力协调下,争取到了120万元的修路资金,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该村修建了3.5公里的公路,彻底解决了村民们的出行难题。
种植菊花,改变产业模式
“现在我们有杭白菊、北京菊、七月菊等多个菊花品种,菊花供不应求。”6月23日,在辛庄村550亩的菊花园,馨菊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荆勇告诉记者,是赵静帮他解决了资金和土地两大难题,使他能够安心在辛庄村发展。
正在菊花园里干活的辛庄村村民杨茹霞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有了菊花园,她每个月都能挣2000元。村子里很多人都在菊花园干活,这是过去从来没有的事。“大家都有活干、有钱赚,生活越来越好了。”
赵静告诉记者,针对驻村的1002亩耕地,她和村干部一起积极探索,实施“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药用菊花”的产业扶贫模式,每亩菊花的纯收入达3000余元,提高了土地的高效运用。此外还在增加土地流转收入和菊花种植用工收入方面下功夫,引导贫困户积极参加产业种植、采摘期间的工作,增加收入,实现以产业助贫困户摆脱贫困。同时,注重引导村组剩余劳动力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于德营家是村里的特困户,于德营父子俩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后来两人外出务工,成功脱贫。
记者了解到,辛庄村目前共流转550亩土地种植药用菊花,药用菊花的种植、管理、采摘都需要人工,这些人主要来自辛庄村及周边村庄。在用工期间,每人每天可挣50元,村民家庭收入逐步增加。下一步,村里将自建一个炕,准备独立烘焙菊花,进一步减少烘焙运输成本。
抓好党建,做群众知心人
在2016年度的“最美大郭人”评选中,村民们一致投票赵静当选。“赵书记虽然不是大郭人,但辛庄村人都把她当成了我们村里的人,所以最后镇上还是听取了乡亲们的意见。”采访时,大郭镇镇政府工作人员陈洪业告诉记者。
村里没有村室,赵静带领大家一起建村室、党员活动室,协调资金为村室添置了空调、电脑、电视、电扇等。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关系着驻村工作能否做好,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为契机,赵静制作了《党员活动证》,规范了党员学习、教育及交纳党费的各项记录,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党员们的党性修养和服务本领。此外,她还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积极开展“三会一课”党建日常工作,组织开展了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上党课等主题活动,增强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在贫困户宋增停家里,赵静还辅导宋增停的小儿子做功课。宋增停的媳妇和大儿子均是智障人士,宋增停本人又患有小儿麻痹,一直靠种地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赵书记帮我在郑州找了个在服装厂剪线头的活儿,我现在能挣钱了,很感谢赵书记和俺村里的干部。”宋增停说,村干部对他也很照顾,不但为家里办了低保,还减免了孩子的学杂费。
在94岁老人代远德家里,代远德紧紧地握住赵静的手说:“你那么忙还经常来看我,真是个好闺女!”脱贫户赵新良告诉记者,赵静在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都会到贫困户家里看望慰问,还协调市中心医院的医生给村民们义诊。“赵书记还从市里找来了五六个年轻小姑娘,教我们跳广场舞呢!”村妇女主任张桂荣说,赵静是村民们的知心人。
对于辛庄村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赵静告诉记者,她的驻村工作能够如此顺利开展,与大郭镇镇政府及村“两委”班子的支持密不可分。“还有我所在的单位,我的同学、朋友、亲戚,大家都为我的驻村工作提供了帮助,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赵静表示,她要感谢很多人。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
本版文字、图片由本报记者陶小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