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筑梦美丽乡村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7月27日 星期

村风越来越好 日子越过越甜

村里正在拓宽入村道路。
村里正在对扶贫创业基地院内进行硬化。
新建的卫生室和活动室。

放磨店村位于舞阳县马村乡西北部,耕地面积1650亩,全村人口1020人,全村党员40人,在村党员20名。

村里现有建档贫困户13户40人,大部分是因病因残致贫。

7月14日上午,烈日当空,天气炎热。记者来到舞阳县马村乡放磨店村,在拐向村子的路口处,一个高大的牌子矗立在路口北侧,红底白字的“舞阳县扶贫就业创业基地”显得格外醒目。这条通往村子600米的道路正在被拓宽,满载着土方的机动三轮车往来穿梭,路旁的深沟被一点点垫起填平。村头的创业基地标准厂房已竣工,正在进行扫尾工作,院内推土机轰鸣,准备进行硬化施工。

从“软弱涣散”到“十佳红旗党支部”

在记者面前,村支部书记王东德坦言:“以前我们村是县里挂着号的‘软弱涣散’村。2014年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但许多工作因为积弱太久,感觉无从下手,有心无力。”

村里基础设施差,村党支部没有办公学习场所,常年没有开过全体党员会议和进行组织生活,村里的一些决定和措施群众不满意不认可,村干部没有号召力,工作开展不了……就在这样的处境下,2015年8月底,付刚受省委组织部的委派,从河南省联通公司来到了放磨店村。

“我当时就决定从抓学习阵地、抓学习教育和集体活动入手,强化党员责任意识,提升干部干事的能力。”付刚说,驻村之际,村里的新村室和活动广场刚刚建起,而村室内却空空如也。付刚得到自己公司的大力支持,为村室添置了办公桌椅,配备了远程教育电视、电脑,接通了网线,设置了无线网络,让村干部都能接收“智慧党建”和“沙澧先锋”,还建了全村党员干部微信学习群。同时,他把村室建成了村“两委”办公、村民事务代办、村务党务公开、文化等综合型村级党群服务中心。

有了设施和阵地,开展学习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付刚以“三会一课”制度为基础,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加强“村两委”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建设一个讲团结、有规矩,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两委”班子。通过系统的学习教育,该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现象得到明显扭转,党员干部想干事、能干事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

付刚还注重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制度,提高群众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村务决策水平和执行效果。凡涉及村内规划发展、重大事项、群众利益的事项,充分利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得到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的讨论通过。完善的制度、透明的程序,群众看在眼中、记在心中,大家心平了气顺了,对村干部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真情换得春风来,用心浇灌花自开。这个昔日的“软弱涣散”村班子,焕发崭新生机,2016年6月一跃成为马村乡的“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3月,更被舞阳县命名为“十佳红旗党支部”,令人刮目相看。

路灯亮起路修好 村民幸福指数高

7月14日上午,火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记者刚拐进入村道路,就看到工人们正在入村道路上忙活着,付刚站在路旁满头大汗地和王东德商量着扩宽道路的事情。见到记者的到来,付刚和王东德热情地和记者交谈起来。

王东德告诉记者:“这条入村道路原本宽3.5米,付书记和我们商量了之后,决定把这条道路扩宽到近6米,能够更方便村民出行。”随后,记者跟随村干部进入村内进行走访。走在平坦整洁“户户通”的村内道路上,看到道路两旁的果树结了果,红色、粉色的花朵争奇斗艳,记者感觉心情舒畅,村民们也都悠闲地在家门前的树荫下乘凉、聊天。

“俺村比着之前可是变化不小呀。”“原来老百姓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那时候哪儿能想到,现在这水泥路能直通到每家每户。”“路灯也亮起来了,村里的卫生室、活动室都有了,生活在俺村觉得挺幸福。”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记者述说着放磨店村的变化。

村支部书记王东德告诉记者,付刚来到放磨店村之后,首先注意到了村里没有路灯,到了晚上,村民们出门都要拿着手电筒照明。2015年年底,在河南省联通公司的支持下,付刚筹集资金、调拨物资,花费近4万元,为村子安装了40个LED路灯,解决了村庄晚上摸黑走夜路的问题,村民们的安全感提升了,村里的治安也更加好了。

2016年11月,付刚又争取到省派驻村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45万元,为放磨店村新修“户户通”水泥路6175平方米。在河南省联通公司的支持下,付刚还积极申报卫生室项目,争取公司捐赠项目,为放磨店村规划新建了村卫生室和老年活动室。“俺原来有个小病就要跑到别村甚至县里去看,现在有了村卫生室,不用再跑那么远看病了。”村民王爱琴对记者说。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付刚还自筹资金为村里购买了一辆便民服务车。他还动员社会力量、发动亲朋好友及企业捐赠,捐款5万余元用于放磨店基础建设和民生投入,购买了200课法桐、400棵红叶石楠栽种在道路两旁,还购买30个环保垃圾桶及电动三路车用于清理垃圾,努力改善和提升了村民们的生活环境。

村民朱周民告诉记者:“原来俺村是‘脏乱差’,付书记来了之后大变样,修了路,有了路灯、村卫生室、活动室,村里环境也变好了,现在俺们都觉得生活在这里开心、幸福。”

村风越来越好 成为市级文明村

在放磨店村村室门口的墙壁上,记者看到挂着一个“市级文明村镇”的牌匾,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付书记来到村里后着力推进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宣传画上了墙,宣传教育经常讲,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素质也越来越高。

近两年,村里开始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付刚自费买了20条毛毯和20箱糖作为奖品送给评选上的村民。“付书记能这样做,大家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村民王爱萍对记者说,原来村里时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现在大家文明多了,邻里间和和气气,别家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去帮助,村子里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好媳妇、好婆婆、好邻里。

“多亏了付书记,我们的文艺队才可以组建起来。”村文艺队队长王付增告诉记者,如今,他们的文艺队里有秧歌表演、舞狮表演、腰鼓和广场舞表演,村民们都积极加入文艺队,大家既锻炼了身体,心情也越来越好。在2017年春节,马村乡民间艺术大赛中,放磨店村文艺队还获得了一等奖。“现在,大伙儿都越来越提劲,我们争取以后到市里参加比赛也取得好的成绩。”王付增笑着说。

发展集体经济 找到“下蛋母鸡”

放磨店村地理位置偏僻,土地低洼贫瘠,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多是依靠几亩薄地种粮。为了挣钱养家,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家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看着这一切,付刚深深地感觉到,只有让村民们富裕起来,生活才能幸福完美。吃住办公在村委会的他,只要有空闲就向老党员和群众虚心请教,探讨致富的门路。

经过调研、考察和论证,付刚和村干部决定立足实际发展特色产业、特色项目脱贫,党员干部带头,带领群众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因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老少们夏种小麦,秋种玉米,多是看天收。”付刚说,没有人想着种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

付刚带领两委干部和种养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转变村民观念,改善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收,提升创富能力。2016年,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里的秋作物就开始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当年村里种了300亩花生和700多亩大豆,而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到500亩左右。而且当年玉米市场价大跌,花生和大豆丰产丰收,价格还一路走高。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种经济作物的甜头,大家更加佩服这个第一书记了。

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里搞个活动发奖品都没有钱。付刚开始留心给村里找项目和资金。

2016年,他了解到,我省有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他努力申报,积极争取,终于项目通过审核审批,得到河南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资金162万元。2017年4月,该项目开始实施。由于村里没有合适项目,村委会研究决定在舞阳县城购买多间商铺出租,租金归村集体所有。目前商铺即将交房,下半年就有营收了,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

“这是让我感觉最自豪的事情,总算为村里留下了一只‘下蛋母鸡’。这个项目可以实现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使放磨店村集体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付刚笑着说。

接着,第二只“下蛋母鸡”也被抱回了村。今年5月,马村乡按照县里的安排,在放磨店村启动了扶贫就业创业基地标准化厂房建设。厂房建成后,村里将引进产业,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让贫苦户实现脱贫。

再为村里抱回一只“下蛋母鸡”,是付刚一直放在心里的大事。付刚告诉记者:“村里有一些荒地和闲置土地,我准备给村里引进一个光伏发电站项目,不但可以解决一部分贫困户增收,也能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

本版文字、图片由本报记者齐放、见习记者杨淇提供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