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鹤
你曾困惑过吗?你是谁?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脑海里闪回,你甚至可以预感到下一秒发生的事。你疑问过吗?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和别人看到的会有怎样的不同?你纠结过吗?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享受转瞬即逝的快乐还是承受相伴相生的苦痛;生命的尽头是肉体的消亡还是精神的超脱;我们因何而生,又为何而死?
翻开这本心理畅销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可以从一个另类视角窥见一个匪夷所思的世界。全书所有章节都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不同于枯燥的说教和空洞的心灵鸡汤,我们在谈话中被吸引、代入,继而接受被访者的言论,然后质疑我们已经熟知的认知和观念。而最不可思议的是,受访者全部是一群被鉴定为精神病的人群。他们有某一学科的专业理论,有高度缜密的思维,有环环相扣的完美逻辑,经得起任何推敲,关键是,他们的视角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它仿佛撕开了一幅我们平时看惯了的幕布,向我们展示未知的另外一种可能或者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另一种真相。它挑战了我们传统的认知,引导我们内心的怀疑论。我们会问,是这样吗?好像是这样,然后惶恐,不安,也许我们会偷偷压制这样的逆鳞,安抚现有,平复情绪,稳于已知。
就像这本书的名字:《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看书的时候,如果你不自觉中接受了受访精神病人的某一些思想,认可了他们的观点,你会惊叹,这就是一个天才。继而生出这样的否定:天才又怎么会在精神病院,这就是一个疯子。就像最荒诞的黑色幽默,冰与火,黑与白,天才与疯子,天堂和地狱,一念生,一念灭。
我们无法定义任何界限,而界限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仿佛无处不在,它划定了正常和非正常,传统和非主流,应该和禁止。我们遵从内心的道德标准行为处事,个人行为融合成为社会的整体规范。在这个约定俗成下,我们偏安于习惯,已知。然而正是无数个这样渺小普通却不可替代的“我们”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程。看这本书的时候,深深领悟到:推动历史前进发展的从来不是天才或者疯子,而是无数个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天才的观点固然让人折服,疯子的行径有时也足以搅动风云,改变历史。但归根结底,推动历史前进,创造社会辉煌的,都是普通人,而不是天才,更不是疯子。
不同于天才洞察世事的先知和敏锐,也不流于疯子狂放不经的乖张和离奇。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安于充当社会洪流中的一粒微尘,历史车轮中的一枚棋子,在我们合适的位置,做着合适的事,有着我们的不可替代。在服从社会规则的前提下,也许我们会在某一个链条卡壳;在日复一复的平淡里,也许我们内心对世界的认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评判会生出这样那样的困惑,而社会性的挫折和精神上的压力更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这个过程就像修习武功,想通了的人在遭遇波折自我疏导后功力大进;而偏执的人则受困于心的屏障,最终走火入魔。古人云:难得糊涂,懂得糊涂又能真正放下,因势利导方能顺势而为。而知足且能常乐更是一种难得的天赋,需要时间和阅历的修炼和自身的感悟。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了接受规则,服从标准。我们也习惯了用已知解释现实。有什么不对吗?没有。只是,当我们习惯用刀子竖着切开苹果时,可能错过了横切苹果就可以看到果核呈五角星的机会。这也是《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索。书中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他们对物质的认知、对世界的理解、对感情的表达会让自诩正常的我们叹为观止,自叹弗如。
当我们尝试用纯粹的态度追寻生命的意义,静下心来做一点事,当我们尝试用不同的视角看待我们的生活和感情,当我们学着重新审视生命中值得尊重的人和事,也许,这就是那些“天才”或者“疯子”带给我们的启示。
最后,用书中触动我的一段文字作为结束吧。愿我们浸染在尘世的心和眼再次温热!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地苍老
但那份心情,却依然没有改变
正是因为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