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宗祧
外科手术自古就有。约在3000年前的周代,我国就有了专门的外科医生,当时称为“疡医”,实施一些简单的手术治疗疮疡及体表外伤。“外科”也因此得名。《列子·汤问》记载,战国时的名医扁鹊以药酒将病人麻醉,行开胸探心术。
到了唐朝,史书上出现了一个有名有姓的外科手术例子,受惠者是祖籍安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希哈拉一带)在洛阳皇宫里工作的乐工安金藏。据《新唐书·安金藏传》,安金藏生于京兆长安,初为太常工人。武则天称帝,睿宗李旦降为皇嗣。公卿大臣都不敢私下会见皇嗣,只有杂役工人能够在皇嗣处行动。有人诬告皇嗣暗中图谋不轨,武则天下旨让酷吏来俊臣审查。睿宗左右的工人害怕受刑,都想屈招认罪,只有安金藏顶住压力,大声对来俊臣喊:“请让我剖出心来证明皇嗣不反。”随即拔佩刀自剖腹中,肠子流了一地。武则天听说后大吃一惊,让人用轿子把安金藏抬进宫中,命令御医救治。御医把安金藏的肠子放回腹腔复原,用桑皮线进行缝合,经过一夜的等待,安金藏苏醒过来。武则天亲自前去看望,叹道:“我的儿子不能自表清白,不如你忠诚啊!”便命令来俊臣停止审讯,皇嗣因此免除了灾难。
用桑皮线缝合伤口,最早见于隋大业五年(609年)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金疮肠出候》载:“金疮肠断,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而纳之。但疮痛者,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这证明隋朝时已经能做早期的断肠清创缝合包扎术。这应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肠吻合手术记录。巢元方是隋朝太医博士。宋代传奇小说《开河记》有一段说到巢元方:“大业五年八月,(麻)叔谋既至宁陵县(今属河南),患风痒,起坐不得。帝令太医令巢元方往治之。”这说明巢元方是隋朝“御医院的院长”。巢元方以他主持整理编纂的中医病因学巨著《诸病源候论》而永垂史册。《诸病源候论》编纂于隋大业五年,是在隋都洛阳写成的。80年后,安金藏在洛阳进行了肠手术复位缝合,实证了巢元方理论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安金藏的故事不仅《新唐书》有载,《旧唐书》和《大唐新语》也都有载。问题是这两本书的记载不够缜密。《旧唐书》称,安金藏“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藏并出,流血被地,因气绝而仆。则天闻之,令舆入宫中,遣医人却内五藏,以桑白皮为线缝合……”《大唐新语》同样称,安金藏“则引佩刀自割,其五脏皆出,流血被地,气遂绝。则天闻,令舁入宫中,遣医人却内五脏,以桑白皮缝合之……”其实,安金藏剖的应该是腹。五脏是人体内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肠子与五脏是两码事。如果“五脏并出”,那人就不好救了呀!如果当时的御医能够把受伤的已经出了胸腔的五脏缝合复位,那是划时代的医学奇迹。所以,到了成书晚一点的《新唐书》,就改成了:“引佩刀自剚腹中,肠出被地,眩而仆。后闻大惊,舆致禁中,命高医内肠,褫桑紩之,阅夕而苏。”应该说,在这件事上,《新唐书》注意到了细节,说法比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