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秋天的阳光照进了窗明几净的办公室。我端一杯热茶,望着窗外。正是课间,天空很蓝,校园里孩子们的笑声四处回荡,更远处,深秋的田野一望无垠。
办公室里暖意融融,刘老师的几盆多肉盆栽水嫩嫩的,苍翠欲滴。明净的风从窗外吹来,“哗啦啦”地翻动桌上的作业本和书页,翻动我的思绪。
不由得回想起这些年,我所在的这所乡村学校,办公场所的巨大变化。
1994年刚毕业那年,我满怀豪情地来到这所学校,一切都和我想象中的学校大相径庭:夏天,十几位老师挤在两间办公室里,桌子与桌子接踵,人与人几乎背对背,地上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作业本、资料,有的座椅还因为断腿而缠着各色的塑料绳,办公桌一动就“吱吱呀呀”乱响。夏天蚊虫叮咬后,钻心地痒,害得那年夏天我都不敢穿裙子。
最难挨的是冬天。虽然窗户用塑料薄膜钉得严严实实,但从门缝里还是不停地吹进寒风,屋内潮湿寒冷如同冰窖。我们从学校角落里找来树疙瘩、树枝,生上火,屋里墙壁烟熏火燎,黑乎乎的。有时火生不着,趴下吹火,几位老教师弄得“两鬓苍苍十指黑”“满面尘灰烟火色”。
第二年,正赶上义务教育评估达标,“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兴起了集资办学的热潮。农村也盖起了楼房,我们的办公室不再阴暗潮湿,宽宽的门,大大的窗,白白的墙。夏天不再蚊虫乱飞。那年冬天,我们用上了煤炉子,喝上了开水。但换煤的时候,煤灰把办公室弄得是一层粉尘,头发洗了一天就脏了。
2000年以后,国家对教育加大投入,我们学校夏天装上电扇,冬天用上了电暖扇,老师的办公室设备得到改善,怕冷的我再也没有喊过冷。
尤其是去年,国家对我们学校的教学楼进行了改建,能抗震六级的教室、办公室一体,墙体是能够隔热、隔冷的保温结构。今年二月,我们搬进了新教学楼,大家开心极了!配备的办公桌椅高端、大气、上档次,配备了空调,冬暖夏凉。崭新的电热水壶,让我们随时都能喝上开水。
“李老师,作业我给您放桌子上了……”这时候,学生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思路。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表述,让我们这些乡村教师的心里更加踏实了。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这些年,亲身经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化:老师的办公条件得到彻底改观,学生上学不用交学费,贫困生住校国家还有补贴……相信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会为乡村教育事业带来更大的变化,相信不久的将来,学校的硬件设施会得到进一步改善,我们的孩子会享受到更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