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颖勇
表姑十多岁时离开老家,如今已五十多岁了。今年初秋,表姑回了趟老家,来我家看望我父亲,大包小包带了不少吃的用的,送了很多礼品。临走的时候,父亲要送她礼品,她啥都不要,说:“有红薯干了的话,送给我点儿,这个我喜欢。”
接着表姑和父亲谈起过去的年代,跟着母亲去地里擦红薯干、晒红薯干、拾红薯干的生活往事。
以前,农村最多的就是红薯。秋天,满地红薯,叶子霜打以后变红、变枯了,家家户户开始出红薯,装满车子拉回家。红薯多,窖藏起来过罢年吃;红薯窖里存不下,放在外边怕冻坏了,就用来磨粉子、做粉条。大多数是拉到地里,擦成片,撒在村外麦地里,摊开、晒干,变成红薯干。最后把红薯干磨成面粉,蒸馍,或做饼子。
我小时候,主要作物就是红薯,红薯是一年四季的口粮,早晚是红薯汤,平时天天红薯面饼子或红薯面蒸馍。天天吃红薯,胃里都作心、难受。直到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后,农村人的生活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日三餐“一块面”,再也不用吃杂粮了。“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的日子成了历史。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鸡鸭鱼肉吃多了,红薯面倒成了稀罕物,饭店里,红薯、红薯面馍堂而皇之地摆上了桌,并且还很受欢迎。是啊,偶尔吃一次,换个回味,大家都觉得新鲜,味道好极了。
如今,我家多年都不种红薯了,吃红薯也是从集市上买,哪儿有红薯干给表姑呢?家里没有,市场上也没卖的。没办法,妈妈只好对表姑说,我再给你想想办法。
晒红薯干、满足表姑的心愿,成了妈妈的心事。她买了一百多元的红薯,全部切成了红薯片子,放在平房顶上凉晒。可是不等晒干,连续多日下雨,最终霉变,没法吃了。妈妈失望之余,并没有放弃,而是把晒红薯干作为家乡特产送给表姑的事一直挂在心上。
过了霜降,小麦刚种上,天朗气清,秋风送爽,阳光灿烂,晒红薯干正是好时候。我在微信上看到网友发的一张在地里晒红薯干的图片,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时光。我妈又买了许多红薯,开始重新晒红薯干。
我把我妈晒红薯干的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里,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关注和评论。
表姑看到我的微信,也很激动,翘首以待,盼我妈的红薯干晒好后尽快给她邮寄过去。
表姑在微信里说,这些年市场上物资丰富,新鲜农产品随处可见,像大蒜、干芝麻叶、干辣椒、红薯面、豆面,超市里都有,就是这红薯干不能随时买到。随后,她又絮絮地跟我聊她小时候,红薯干在地里晒着,变天了,半夜里在地里拾红薯干的情形。
夜深了,朋友圈里读者评论不断,我翻开一看,一条评论是:此图让我想起童年拾红薯干、从红薯窖里往外拾红薯的经历。从不得不吃到真心喜欢吃,餐桌的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幸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信,十九大之后,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一定能实现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