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生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

中国志愿者精神的起源


中国古代传统伦理学说十分重视“仁爱”的概念,早在孔子提出“仁学”学说之前,古人就已经开始了对于“仁”的探讨。《诗经·郑风·叔于田》有“洵美且仁”的词句,《诗经·齐风·卢令》也提到“其人美且仁”。这些诗词把“仁”与“美”结合到了一起,实际上蕴含了对于美好人性的向往追求。而这种朴素的人文观念,正是我国志愿者精神的最初来源。

有学者研究认为,志愿者精神的起源,无论是在中西方,均来自于古代的美德与伦理学说。在西方国家,《荷马史诗》的广为流传让美德的学说广泛传播,“希腊七贤”中的梭伦、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也对美德论进行了补充发展。中国的志愿者精神起源与之相似,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有了最原始的道德观念,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阶段,“仁爱”的精神开始被大力倡导。虽然各家学派对于道德的概念有各自不同的解读,但是都赞成基本的道德准则与价值取向,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的关爱与对社会的奉献。

传统理论讲求“知行合一”,因此在孔子的学说中,做到道德达标,比认识道德概念更加重要,“仁”的最终价值在于实践,在于爱人、爱众。韩非子认为,“仁”就是对别人无私的爱,拥有爱人之心的人,希望看到别人幸福,不愿意别人遭受灾难,他们为别人付出,但不追求回报。而墨家对于爱的理解,更趋向于平等,也更加接近我们现在的实际。墨子提出了“兼爱”的学说,实际上也是强调“为人”“爱人”。总而言之,这些理论都体现了助人为乐的本质,而这正是志愿者精神得以发展的基础。

晚综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