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晨雨
12月22日,湖南长沙绝味食品营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绝味公司)发布公告称,因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公司被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罚款60万元。为什么会接到这份罚单,绝味公司“心知肚明”。今年11月1日,绝味公司推出的“双11”广告文案,涉及低俗内容,引来了公众和媒体的口诛笔伐。(新华网)
绝味公司的“案底”,还远不止于此。据媒体统计,2017年1月份至今,绝味公司官方微信号共有5篇推送涉嫌暗含低俗内容。如果再往前追溯,自2016年6月份以来,绝味公司就不时推送标题低俗、字眼含性暗示、封面图打马赛克等类似文章。
平心而论,对于一家在业界处于领先的企业,被有关职能部门罚款60万元,实在不算什么。
从2005年开始卖鸭脖,10余年时间里,凭借以加盟为主的经营模式,绝味公司在全国开了8600多家分店,如今早已是“家大业大”。
只是,作为一家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发达”后的绝味公司淡忘的是,公司摊子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拿着庞大的身躯当资本,将法律和道德远远甩在后面,难免绊了脚。
如今,绝味公司被处以60万元的罚款,但更深远的意义,还在罚款背后,这种营销方式,对其品牌带来的伤害不可低估。网上一项显示,“双11”文案风波过后,有75.1%的网友表示不会再购买绝味公司的食品。当这份60万元的罚款单曝光后,对这家企业的市场发展,绝不可能是一个利好消息。对于其他的企业,这种否定性评价,也是一种不能忽视的警示。
在互联网时代,网购平台的勃兴,加剧了商家之间广告战争。为了抓人眼球,扩大利益空间,采取出奇制胜的方式,成为诸多商家的选择。然而,这种没有硝烟的广告战争,一旦摒弃了道德和法律的制约,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制裁,而依法惩罚的后果,又将迅速反馈到市场,成为商家的噩梦。
诚然,60万元的罚款并不多,但警示的讯号绝不能忽略。对于卷入道德和法律双重旋涡中的绝味公司,以及更多准备来点“出格”的企业,这是一个必须汲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