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王艳彬
实习生 刘子嘉
“俺都是附近的村民,在这里打工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小孩,俺都很满意!”12月26日,在舞阳县家源服饰生产车间,十几位在此打工的农村妇女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市实施的“巧媳妇”工程,使得这些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既能挣钱还能顾家。
2017年,市政府把培育100个“巧媳妇”工程示范点,解决留守贫困妇女就业创业问题列入市定十件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省级“巧媳妇”工程示范点10个、市级“巧媳妇”工程示范点100个,累计培训妇女3万多人次,帮助2万多名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巧媳妇”帮助妇女改善生活
今年38岁家住源汇区问十乡曹店村的王军辉,是源汇区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点——河南顶惠发业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女工。
2009年刚过完春节,王军辉夫妻就和其他打工者一样,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加入了南下打工的人流,来到深圳。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不知道跑了多少工厂,看了多少冷面孔,托了多少老乡,他俩才在一家加工首饰的私人小作坊找了份工作。老板苛刻,环境恶劣,条件简陋,为了生计,他们咬着牙,忍着泪,干了几年。后来,因为家中老人和孩子需要照看,丈夫又患心脏病,王军辉夫妻才从南方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以后,因为丈夫的药费、孩子的学费等家庭负担太大,经济拮据,王军辉不得不再次面临找工作的困境。几经打听,在大刘镇周边的一家制衣厂找了份工作,但不久后因为老板经营不善,制衣厂倒闭了,王军辉也随着制衣厂的倒闭再次回到家里。
2016年11月,河南顶惠发业有限公司在大刘镇开业,这里离家近,既能照顾家中老小,又能挣钱补贴家里,王军辉走进了这家公司,并参与到了公司创建的漯河“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活动中,利用这个平台,王军辉很快学会了高针技术。
王军辉十分珍惜这份来自不易的工作,勤勤恳恳,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在车间班组长的耐心指导下,从学习针车的装针、穿线等基础操作开始,到针车熟练掌控;从对发制品的一窍不通,到能独立看懂产品规格书;从对假发的不认识,到能独立完成各个客户的产品订单……克服了一系列困难,王军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现在,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公司领导的大力帮助,迅速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王军辉不但有了一技之能,而且利用自己的收入,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丈夫的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仅王军辉的生活得到改善,来到这里工作的其他妇女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改观。每到月底,王军辉的姐妹们都会聚在“巧媳妇”示范基地的“妇女之家”参加跳棋、五子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周末,“妇女之家”都会组织读书活动,在活动中还有知心姐姐为她们讲解读书、生活的心得。
公司“妇女之家”不但在技术上、经济上对王军辉她们进行帮扶,在思想上也积极跟进,为创造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做了大量工作。
“感谢妇联提供的温暖帮助,给我们这些留守妇女和贫困家庭创造了致富渠道。”王军辉说。
为脱贫攻坚贡献巾帼力量
今年,市妇联把“巧媳妇”工程同巾帼脱贫攻坚相结合,大力推进种植养殖、服装加工及手工编织、农家乐、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为内容的“巧媳妇”工程。通过召开全市动员会、集中观摩会、现场推进会、考核评审会等,督促全市各级妇联发挥职能优势,发现、引导各级示范企业和加工点积极参与“巧媳妇”工程创建。经过企业创评、分类指导、示范带动、集中考核、优化筛选等程序,评选出100个“巧媳妇”工程示范点,帮助一大批贫困留守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成功实现脱贫。
市妇联动员女企业家积极参与“巧媳妇”工程,一方面鼓励有实力的女企业家扩大产业规模,投资兴办适合吸纳妇女就业的项目点,在招工中重点向贫困妇女倾斜,利用多种方式开展适合贫困妇女特点的培训项目,加强技能培训,让贫困妇女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鼓励女企业家与贫困妇女结对帮扶,采用“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协会+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等帮扶模式,吸纳贫困妇女参与加盟生产、就业创业,培育适合居家灵活就业的“巧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