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杨 旭
今年50岁的刘红欣是郾城区孟庙镇拦河刘村的村民。从最初的打工仔到如今的小老板,经过多年奋斗,刘红欣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仅在市区买了两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还添置了两辆小轿车。“现在的日子比蜜还甜。”刘红欣说。
心怀梦想 外出打工
在拦河刘村,提起刘红欣,大家都说他是个能干的人。曾经,不甘心守着家中的几亩地过日子,想要奋斗的刘红欣带着妻子刘须眉离开家乡,辗转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打工,累是累,充实的生活却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期盼。
家里有七八亩地,虽然在外地打工,但一到农忙时节,刘红欣和妻子就要回家忙农活儿。2011年,拦河刘村进行土地流转,刘红欣家的几亩地也流转了出去,他和妻子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以前地里都是老父亲帮忙看着,一到农忙,我们都要把手头的活儿放下回家。”刘红欣说,“五六年前,村里土地流转,我俩赶紧报名把土地流转了出去,这样就可以专心工作了,每年还能领租金。”
放弃漂泊 返乡创业
随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考虑到父母身边需要有人照顾,刘红欣和妻子决定不再四处漂泊,回乡创业。看到村里一些人到建筑工地打工,他和一位朋友合伙组织起一支建筑队,在市区一些建筑工地承包搭建脚手架的工程。
因为能吃苦耐劳,又能保质保量完成工程项目,刘红欣带领的这支建筑队渐渐干出了名气,业务量也越来越大。如今,他们的队伍里已经有三十多人,一年能接十几栋楼的工程,从年初忙到年尾。
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和管理力度的加大,近几年,刘红欣发现建筑行业有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他向记者介绍:“建筑施工标准化水平在不断提高,每项建筑工程不但有安监局经常检查,每栋楼还有负责安全检查的人员,减少了很多安全隐患。另外,以前建筑施工会造成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还对建筑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现在我市对这些方面都有严格的防治措施,大家的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生活质量 越来越高
12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市区井冈山路的盛世春天小区,见到刘红欣时,他正在给绿植浇水。屋里摆放着崭新的家具,墙上张贴着红色的喜字。“这套房子买三年了,给儿子、儿媳住的。他们今年才结婚,两个人工作都忙,白天基本上不回来。”刘红欣对记者说,“我来给他们送点东西,顺便给这些花花草草浇浇水。”
“不仅我们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村里的环境这几年也有了很大变化。”刘红欣告诉记者,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如今大部分村民的土地都已经流转,村里建起了农业基地。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广场、老年幸福院,大家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这一行做了多年,一直忙,难得有时间休息。”刘红欣说,父母都已经70多岁了,儿女也都成家,他也要放慢脚步,准备购买一些建筑设备进行租赁,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和照顾家里的老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到“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这对于农民工团体来说,是极大利好。“相信十九大之后,党和政府会更加关心我们农民工的发展,能有更多更好的政策出台,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刘红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