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景
(一)
龙城春浓,便是桃花开了。
对于漯河人来说,每年三四月间,去这里看桃花,似乎是一个约定,不用商量,也不会推辞。
清晨一下车,主街上赏花踏青的人已是一片喧闹,花香伴着笑语四处弥漫。赏桃花,观演出,品美食……各种活动相互交织,燃爆了这乡村四月的大好春意。6000多亩的桃花开放,铺天盖地,漫山遍野,像胭脂,又似云霞,映红了龙城的流水人家,使得那绿的寂寥的田野也繁华生动起来。有身着汉服的姑娘立于树下拍照,有风吹过,裙裾飘飘,花瓣飞舞,“乱花渐欲迷人眼”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择一小路,远离游人,行至桃林深处,身旁、眼中、心里俱是灼灼粉色。耳边隐约听到桃花节开幕式的丝竹清韵与拨弦弄响,本地歌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深情酣畅,河南坠子《十九大精神放光芒》朴实明朗……桃花,是美好吉祥的象征,总会让人想到好事将近,不由心生翅羽飞上树梢。有热恋的情侣或刚通过“唱响青年之声,情系桃花缘千人相亲会”认识的男女,三三两两,隐于花丛,相对而坐,低语呢喃,让空气中泛滥起甜蜜的味道。
(二)
龙城的孔沈邓村,春意稠密。
阡陌人家冉冉炊烟。一排排的农家庭院,房前屋后是一方方的竹篱笆小菜园,里面是一畦畦的绿韭菜,一垄垄的黄菜花。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讲学百日,村里现在还存有孔庙、孔街、孔井等遗址。千百年来,村民遵循孔孟之道,耕读传家,孝老敬亲,家家户户皆会诵读《论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小燕子来了,带着裁剪春风的剪刀,低空展开各种各样的舞姿;蜜蜂来了,嗡嗡嗡浅吟低唱,在花间辛勤酝酿馥郁的花蜜;游人也来了,携妻带子,呼朋唤友,体验原生态的桃文化与农耕文化,品尝“土”得自然的绿色食品。
“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在这里根本不需要通过文字和想象力去体会诗歌,点点滴滴的田园日常,从形式到内容都是金句纷披。麦地和油菜花田的排律,溪上桃花无数的宋词,还有一阵风吹露叶下面瓢虫闪亮的背部、将一朵荠菜花开打……全是天籁。
(三)
三月桃花开,五月桃儿熟。
农人眼里,桃花不只是春天的信使,还是致富的媒介。每年桃花节后,龙城几千亩的鲜桃受到“自采游”客人和各地客商的青睐,不用出村就抢购一空。这些都得益于龙城年年举办“桃花节”带来的“品牌效应”,一届又一届的大力推介,使得龙城桃花与桃子远近闻名,带动乡村文化旅游的同时,还不断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返乡创业。
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个心里都有一个田园梦。书上的《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构建出的乌托邦世界,而龙城桃花源,则是真切而具体的存在着。这里有可投资,可休闲,可创业,可生活的酷农业,是诗与远方的田野,更是情致优美,人情淡远的软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