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做义工、唱豫剧、热心邻里之间的大事小事……退休后,73岁林遂勋老人的生活过得忙碌而充实。提及林遂勋老人,认识他的人都会为他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赞叹不已。近日,记者采访了林遂勋老人,并被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所感染。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A
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走路步伐矫健,说话铿锵有力,脸上始终带着笑容……这是林遂勋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我今年已经73岁了。”如果不是老人告知,仅从外表判断,别人很难猜测出他的年龄。“我的身体好可能跟我每天坚持锻炼有关系。”林遂勋说,他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5点起床,天气条件允许的话就去河堤锻炼身体;如果遇到雨雪天,就在家看书学习。
林遂勋告诉记者,退休前,他是一名英语老师。“1966年我上高三,就在全力备战高考时,当年的高考却取消了。”林遂勋说,他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在父亲的教导下,他养成了坚持学习、看书的好习惯。所以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顺利考入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为了备好课,我当教师期间每天早上5点起床背单词和英语课文。”林遂勋说,退休后,虽然不再教书,但依然保持着每天早上5点起床和坚持看书学习的习惯。
“在学校时一心钻研教辅书,很少看课外书。如今,能有时间看看文学名著、历史、哲学等书籍,我觉得很难得,也很享受读书的时间。”林遂勋告诉记者,随着岁月的变迁,他看书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看小说,以前是看情节,现在更多的是学习小说中人物如何为人处世,很有收获。”
B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采访中,林遂勋看到两位老人坐在一处长凳上休息,就主动上前打招呼。“你们知道义工吗?我们每周六上午都有免费理发的项目,你们要是方便了可以过去理发……”林遂勋一脸自豪地向她们介绍道。
2014年,林遂勋加入义工组织,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周六都要去参加义工活动。“我主要负责理发,因为我之前就买过理发工具给孩子理过。”林遂勋说,每次为排队等候的市民理过发,他都很开心,觉得很有成就感。辖区内如果有老人和残疾人不方便下楼,只要打声招呼他就会上门为他们理发,从不厌烦。
在不少人看来,林遂勋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林遂勋的侄子是北京一家保安公司的负责人,央求林遂勋在漯河帮忙招工。几年来,他义务当起了“介绍人”,还经常护送人员到北京。亲戚们都说林遂勋傻,除了时间,每次还要赔进去车票钱,但他却说值。“把漯河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介绍到北京当保安,转移劳动力又增加经济收入,这是多好的事儿呀,我个人赔点钱又算得了什么。”林遂勋说。
邻居的孩子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行动很不便。得知林遂勋会理发,邻居就上门央求他为孩子理发。“我们都嫌不得劲,觉得麻烦他了,他却笑呵呵的,说没有啥,以后每隔一个月就来俺家给孩子理发,这几年孩子的头发都是林老师理的。”林遂勋的邻居金梅说,“平时有啥事,只要给他说,他都当成自己的事儿,热情地帮忙!”
C
把快乐传递给更多人
每周二和周五,只要有时间,林遂勋就会到沙澧河风景区的一处广场上唱上几句。“父亲喜欢音乐和戏剧,我从小就听父亲唱歌唱戏,也对音乐和戏剧很感兴趣;哥哥是一名豫剧演员,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所以我也会唱很多豫剧选段,没事就喜欢唱一段。”林遂勋说。
“来了,林老师,今天唱什么呀?”看到林遂勋到来,“演唱团”的成员们热情地招呼道。
“经常有人问我,林老师,你一点烦恼都没有吗?为啥每天都这么开心?我觉得没有什么事儿是过不去了。有时碰到谁有烦心事或心事了,我就开导他们。”林遂勋说,“或许是受书籍影响,我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每天都过得很快乐,而且我相信快乐的情绪是会传染的,我会将这种快乐情绪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