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平
“我前几天新买了一个手机卡,没想到这个号码原来的主人已经注册了微信号,而我却不能用这个手机号注册微信号了。”5月8日,市民孙先生向记者反映,他想用新买的手机号注册微信时没有成功,让他颇为烦恼。(详见本报今日04版)
前任机主的麻烦,在于隐私泄漏的风险。现在不少手机APP仅凭一个验证码就可以登录,当年绑定过APP的手机号落到别人手上,个人隐私、财产安全无疑都会受到威胁。后任机主的麻烦,在于“前世记忆”老跑出来捣乱。想用号码注册个支付宝或者微信,却发现自己手中的号码在前机主手里已经注册过了。而且前机主的一些麻烦也可能随着号码转移过来,比如前机主欠债,催债的人却根据号码找上了新机主。
更麻烦的是,随着手机用户的持续增加,新号段越来越稀缺,二手手机号流入市场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显然,在呼吁运营商开发新号段的同时,如何为二手手机号设立规则、规范管理,是当务之急。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就是给二手手机号一次“孟婆汤”式的“记忆清理”,让前任机主与现任机主不发生“时空穿越”般的联系,避免造成麻烦。
对于运营商来说,如果收回了号码,有必要与主流APP运营方取得沟通、告知号码注销情况,提醒对方该号码再次登录时,就不能只验证手机验证码了,还要辅助用户信息、密码保护等其他方面的验证。对于APP运营方,要给用户提供注销、号码解绑等方面的便利,并根据电信运营商号码注销6个月后即可重新流入市场的规则,设置6个月的沉默期。一旦用户6个月没有登录,那么下次登录时,就需要增加验证手段。
最后,监管部门要盯紧,一旦用户因为二手手机号的使用出现问题、造成损失,电信运营商该担责的时候,绝不能甩包袱。号码可以是二手的,但提供的服务却不能是二手的,任何一个二手手机号的用户都不应该承受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