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5岁的江正德是一名退休教师,自幼家境贫寒,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考上大学,成为一名老师。在讲台上辛勤耕耘40多年,退休后发挥余热,创作弘扬主旋律的诗词歌颂党和祖国,并时常到学校、老年公寓、沙澧河风景区朗诵,传播正能量。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1
成为老师 三尺讲台上耕耘46年
1933年,江正德出生于商丘农村,父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从小热爱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异。1952年,江正德考入商丘一中,开始了每周步行3个多小时回家“背馍”的求学生活。
当时,由于家境贫寒,每周家里只能供应他15个馒头。所以,他每顿饭不能吃完一个馒头,就从一个馒头上掰下来一小块攒着,这样,到最后三顿饭不至于没有吃的。每顿饭不到一个馒头,对他来说,连5分饱都达不到。即便整日处于饥饿的状态,江正德也从来有没有过弃学的念头。
就这样,在饥饿中坚持努力学习的江正德高中毕业后,考入一所师范学校。
大学毕业后,江正德被分配到漯河二中,从此来到漯河,成为一名语文教师。1993年,江正德调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1996年退休后,又被该校返聘,直到73岁,江正德才彻底离开了教学岗位。
“老师这个职业,在我心里始终是神圣的。”江正德说,自从走上讲台,他毕生的信念就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他46年教书生涯中,当了30多年班主任,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至今,仍不时有在北京、四川、山东等地的学生专程来漯河看望他。“你现在坐的这个凳子就是学生送给我的,他们还要给我换客厅的沙发,我坚决制止了。我已经老了,茶余饭后有个坐着休息的地方就非常满足了。”江正德指着餐厅的一套桌椅说。
2
出版书籍 传授教学经验
在46年教学生涯中,只要有时间,喜欢写作的江正德就会写一些诗词、散文。退休之后,他更是坚持学习,不忘创作。
“我当了30多年班主任,在打造优秀班集体、挽救后进生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和感悟,一直想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同时,对于我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我仅教过他们两三年,我想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我。所以,我决定写一本书,赠予我的学生。”江正德说,在他80岁时,他着手写了《我这一辈子》这本书。记者看到,在这本书里,有他对教书生涯的经验总结,还收录了一些他自己创作的诗词。
采访中,江正德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一生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永远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而努力。这一点,在他创作的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双龙拥抱,豫南明珠,灿烂光芒。贾湖骨笛,历史绝唱,说文解字许慎之光……”“勤劳的祖先留下骄傲,至今还激励着炎黄子孙。啊,这岁月,铸成不屈不挠的中华魂……”基本都是慷慨激昂,充满正能量的文字。提起这些诗词,江正德神采飞扬,当场声情并茂地给记者朗诵了两首。
3
坚持写作 传播社会正能量
如今,已经85岁的江正德依然不忘学习,不忘创作。大概是有爱好,心中有所寄托的缘故,5月19日,记者初见江正德老师时,完全看不出他已经85岁高龄。他看起来要比同龄人显得年轻,很爱笑,很健谈,思路清晰,也很有活力。
“每天起床后看早间新闻,吃完晚饭看新闻联播。一边看一边做记录,记录下党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精神,然后去学习。不学习思想就要落后,我只要没事,就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看书,那里有各种报纸杂志,我一看就是大半天。”江正德告诉记者,学习是创作的源泉,有灵感的时候,他就写一些诗词,不仅写,他还经常到学校、老年公寓朗诵自己创作的诗词。
面前这位赤诚、朴素、又不失童真老人,一谈到自己创作的诗词,仿佛小孩子一般略带羞涩,但神采奕奕。采访过程中,他给记者朗诵了几首自己创作的诗词,有的是多年前写的,但他朗诵起来完全脱稿,激情飞扬,没有丝毫停顿。
“85岁了想干啥,还能干啥?”江正德说,他经常这样询问自己,答案就是,他要坚持学习,继续写弘扬主旋律的诗词,继续朗诵,向社会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