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河庆
“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48年前,看我冬天衣衫单薄,一位‘兵弟弟’给了我5元钱,让我买棉衣。如今,我想找到这位‘兵弟弟’的心结越来越强烈!”6月5日,在市区建设路一小区,市民袁敏智对记者说,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找到当年的这位“兵弟弟”!
袁敏智今年72岁,原市水泵厂退休人员。采访中,老人告诉记者,他是老漯河人,在漯河高中毕业后,到市水泵厂参加工作。
“那一年是1970年,当时我24岁,在厂一车间担任上料工。”袁敏智说,当时由于家境贫寒,我寒冬腊月睡的是光板床,上面没有褥子,白天上班也只有一条单裤。有一天,当他打着冷战从雪窝里扒出煤炭,准备搬运到锅炉融化时,身边出现了一位“兵弟弟”。
“由于时间长了,他的名字我忘了,只记得叫王某生,当时有18岁左右。那时,他在漯河某部队服役,是作为支援企业建设而入厂临时工作的。”袁敏智说,当时他走到他面前说:“哥,我穿的是制服,没法脱下来给你穿。天这么冷,我给你5元钱,买条棉裤吧!”
谈起48年前的这一幕,袁敏智禁不住眼角湿润。“那时,我每月的工资是21元钱,其中1元钱我用来买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其他20元钱要交给家里贴补家用。这位‘兵弟弟’的津贴每月只有6元前,就给了我5元……”袁敏智告诉记者。
袁敏智说,他拿着这5元钱,家里又补贴了3元钱,买了绒衣绒裤。穿上后的感觉,是这一生最温暖的回忆。
“这位‘兵弟弟’在厂里待了一个多月就走了,我能知道的就是他是滑县人。”袁敏智对记者说,人老多情,如今他想见这位“兵弟弟”的心情越来越强烈,希望媒体能帮助他圆梦。
欢迎广大读者为袁敏智老人提供寻人线索,记者也将同滑县有关部门进行联系,希望能满足老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