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生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6月21日 星期

回家的路


□王 剑

小时候,我长着一双铁脚。当然,这铁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山路上磨炼出来的。

我的老家,在豫西的黄鹿山上。这一带是伏牛山的余脉,山是矮山,有五六百米高的样子。山的一面,长满了荆榛、野槐、山核桃树,以及铺天盖地的岩石和野草。山的另一面,则被开垦成了高低错落的梯田,分季节种着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我老家所在的那个村庄,就在层层梯田的半山腰位置。每天一开门,就能看到随着晨曦慢慢抬升的黄土山。

开了门,就要随时准备爬坡。我们扛着锄头到地里去,则要沿着村中那条裸露着石头的山路往上走。走着走着,路就分岔了。一条顺着料礓密布的田埂,通向西洼。一条穿过鹅卵石隐现的陡坡,通向阳平洼。不管是哪一条路,都非常难走,都很费鞋子。那时候,我们这一带很穷,每个小孩一年也就两双千层底布鞋。为了节省,只要不冻脚,我们一般都是光着脚在山路上行走。割草或者锄禾的时候,光着的脚,与青草和泥土的接触最为直接。露水打湿了脚背,泥土从脚趾缝里冒出来,凉凉的,很舒服。下雨的时候,我们踩着满地的黄泥或石头,快乐地蹚着水。时间一久,我们的脚上都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一双“铁脚”就炼成了。

后来,这双铁脚帮了我的大忙。上小学的时候,要跑到三四里外的崔岭去。一天四趟,都得步行,但对一个山里孩子来说,这都不是事儿。过了几年,要到七八里外的镇上去读初中。那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差,吃不起伙房里的饭,一个星期要从家里背两次干粮。一般是周日上学背一次,周三请假回家背一次。因为我们村和镇中学背靠背,中间隔着一座山。回家背干粮时,就要从山的这一边动身,一口气爬到山顶上,然后再下到山的另一面。有时为了赶时间,周三下了晚自习,才连夜走山路赶回家,第二天早上背着干粮再返回学校。现在想想,来来回回十几里,还都是夜路,没有一双铁脚还真是不行啊!

我考上大学那年,三伯父去送我。那时候,洛阳到开封的火车,还是那种经常晚点的绿皮车,车票非常难买。我们排了半天队,连站票也没买到。没办法,只好背着沉重的行李到对面的汽车站坐汽车。洛阳到开封,也没有直达的汽车,得先坐到郑州西站,再转车到开封。我们在公路上晃了整整一天,头晕沉沉的,很难受。那时,开封位置偏东,出行极不方便。不像现在郑汴一体化,地铁都通到河大新校区了。

1993年,我到漯河参加工作。走得远了,回家的路显得更加漫长。那时候,还没有高速的概念。从漯河回洛阳老家,一路上要经过襄县、郏县、汝州、汝阳、伊川等县市。早上五点钟坐上车,晚上七八点能到家就非常不错了。汽车在路上要停无数次。如果马路上逢集,还得堵上小半天。到了洛阳,赶巧了可以坐上通往横水的班车。下了班车,还要与别人一起拼坐三轮到桐树坑。然后背着行李,再步行三四里地方能到家。这一连串的折腾,常常让人身心俱疲,回家的喜悦会因此而荡然无存。

这些年,家乡的生活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观,自来水通了,一条小柏油路也修到了家门口。回家的方式也多了,可以坐高铁,也可以自己驾车回家。漯河到洛阳全程高速,仅需三个多小时。

过去回家,早起晚归,跟打仗似的。现在呢,千里洛阳半日还。想想,真是令人无限感慨啊!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