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6月26日 星期

规范语言文字 应考虑大众情感


以后咱们都要唱 《姥姥的澎湖湾》了

上海小学

语文教材

“外婆”全部

改成了“姥姥”

□萧海川

近日,上海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科书第24课《打碗碗花》中的“外婆”被改成“姥姥”一事引起舆论关注。(详见本报昨日14版)

舆论汹汹,教材修改者大概也觉得委屈,明明是想规范日常汉语读写,却落下许多质疑;修改者自觉有理,有好几本工具书在这里,修改也是有依据的。然而,有些人认为这种方式的修改,既不符合语言习俗,又有强人所难之弊。

语法是语言演进的总结,不是语言发展的镣铐。从“每下愈况”到“每况愈下”、从“荨”字读音的丰富,都说明只要某一语言习惯为大众普遍接受和运用、符合公序良俗,就可以从口头语固定为语法内容。但以“外婆”为非、以“姥姥”为是,恰恰没有考虑不同地域的人们的语言习惯,也忽略了人们积淀多年的情感。

从情感的角度,所谓“外婆”是方言、“姥姥”更亲切的解释,让人难以接受。倘若如此,喊爹喊娘就要让位于叫爸叫妈。孩子回到家里,一口一个“父亲”“母亲”,难道就会变得更为庄重得体、和蔼亲切吗?显然不是。语言是有感情的,人是有情感的。规范语言文字,当考虑大众情感。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