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7月27日 星期

爱心经不起如此折腾


□李小将

近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邓女士在水滴筹发起筹款,称女儿小黄由于病毒感染住进ICU,无钱治病,共筹得25万余元。然而,有网友爆料称,邓女士在武鸣开有多家粉店,开奥迪车,名下有几套房。对此,大病初愈的小黄公开和网友展开骂战,网上一片哗然。7月24日,邓女士表示,将变卖家产,72小时内把善款退还给爱心人士。(《南国早报》)

剧情出现如此大逆转,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如今,邓女士的前夫黄先生站了出来,替前妻和女儿做解释,称邓女士虽然有车有房,但都是贷款买来的,家里经济情况并不好。但网友似乎并不买他的账,直呼被骗了。

不可否认,作为新生的互联网公益模式,水滴捐、轻松筹、爱心筹等网络募捐平台的出现,确实帮助不少困难的家庭走出困境,尤其是大病救助方面,不少患者只需在平台发起众筹,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筹到治病所需要的钱款。然而,透过新闻报道我们应该看到,网络募捐平台在运转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求助者的信息审核把关不严。笔者在想,假如众筹平台对救助病人进行严格审核调查,将所有信息网上公布,邀请网友进行外围信息反馈,或许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诈捐事件了。

通过翻阅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类似事件还有不少。一起起事件,不仅挫伤了网络众筹平台的公信度,也极大伤害了公众资助困难群体的热情。正如网友所担心的那样:“这样下去,真正有困难需要社会关爱的人全被这些人给害了。”

本报也时常接到读者的求助电话,为了确保求助信息的真实性,记者都会去求助者的家里了解情况,然后再向邻里乡亲和村里领导核实情况。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确保求助者信息的真实性,以免被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欺骗大家的爱心。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净化网络募捐,既要加大对捏造虚假信息骗捐、诈捐当事人的惩处力度,也要夯实网络募捐平台责任,有关部门要在规范引导募捐平台加强监管的同时,更要针对把关不严的情形制定相应的追责机制,倒逼募捐平台当好网络慈善“守门人”。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