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如今和平安宁的日子,正是因为军人默默的付出,才有了我们和平美好的生活。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本版选编了几组稿子,让我们在文字中领略军人火热的军旅岁月,追忆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同时也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乔保国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战友之歌》,许多战友亲切的面孔就会一一浮现在眼前,绿色军营结下的战友情谊也时时温暖着我的心房。
一
刘丹旗是一位摄影家,他从事大半生军事新闻摄影,转业后任浙江省一家报社的副总编,他的主要作品有《威震南疆》《摩罕水墨》等画册丛书。我虽与他分别30余年,但他是我军旅生涯中记忆深刻的好战友。
记得在部队时,我俩同在团报道组,他搞摄影,我搞文字,每年师政治部进行报纸上稿统计,他见报的摄影作品总给我团报道组撑起半壁江山。丹旗个头不高,但长得精干帅气,在政治处很有人缘,大家都喜欢和他相处逗乐。他乳名“二担”,大家干脆叫他“二蛋”,其实他一点也不“二”,相反还有几分稚气和文雅。政治处有的老干事爱跟他开玩笑,常用一些家乡俚语巧“骂”他,他自小在军营长大,哪里知道这些方言土语?因此常常会吃些亏,但他一点不气恼,总是乐呵呵的。
丹旗性格很随和,但干起工作来毫不示弱且有股子虎气。他每天背个摄影包到基层连队转悠,始终把镜头对准一线官兵,给我们这个团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图片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他陪同《解放军报》摄影记者在对越还击战前线采访时,正巧遇到在前线包扎所救护伤员的军医妹妹,军报记者及时给他们兄妹拍下一幅“兄妹皆立功”的照片发表在《解放军报》上。丹旗的父亲是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战功卓著的我军高级将领,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将军义无反顾地鼓励和支持子女走向战场,报效国家,接受生与死的考验,充分显示了老一辈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和博大胸襟,这对我们出身于平民家庭的青年军人,都是很好的教育和激励。
二
前年某日,我在战友群里突然发现一位战友的头像很是眼熟:头戴护具,手持木枪,正向士兵讲解拼刺要领,仔细一看,这不是我经常念叨的战友周厦海吗?周厦海之父,是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和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著名战将周志坚将军。
我第一次采访他时,他作为排长正带领部属驻扎在某军垦农场河堤的帐篷里,他容貌清癯,目光炯炯有神,举手投足都有一股军人的干练和气质,这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他升任连长后,我对他及其带领的连队采访就更多了。他所在的七连,是在战争年代屡立战功的英雄连队,在和平环境下依然红旗猎猎,雄风犹在。
周厦海是基层干部的标杆,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高干子弟的影子,有的是浑身的兵味和血性。无论平时训练和连队全面建设,他和七连都走在全团的前列,正因为如此,他为我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写作素材,使得我经常有经验材料被上级转发。我后来的立功、提干,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周厦海与七连是有一定关联性的。后因工作变动,我与周厦海失去联系。这次在战友群里与厦海兄相会并畅叙友谊,我心里着实高兴。
三
我与王豪强同年入伍,他是从上级机关调到我团任副团长的。那时我先在团机关任组织股长,后到营里任教导员,由于我们都喜欢文字,兴趣爱好相同,经常切磋写作方面的问题,很快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兄弟。
在部队相处那几年,可以说只要得空,我俩就会聚到一块高谈阔论一番,有时聊着聊着来了灵感,一篇文章的雏形就出来了,于是动手整理成文。这些闲聊出来的东西,或者就成为部队建设的经验之谈,或者投给报社就变成了可读性强的文字。平时遇到节假日闲来无事,我们会随便弄几个小菜,来瓶高度白酒开怀畅饮。后来我转业地方,他也调到其他部队,从此失去联系。
1999年10月,我去广州吃出差,吃过晚饭到一家河南人开的酒店听豫剧茶座,我进门时迎面碰上一位肩扛大校军衔的军人正从酒店出来,刚一对视我们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彼此的名字。我和豪强不由紧紧拥抱在一起,诉说着分别后的相思,那一刻,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战友情深。
四
1972年年底,那列闷罐子火车拉着我们县数百号新兵走入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时,谁也没想到,这中间有一位叫张清源的农家子弟后来竟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清源在部队的进步总是比我们快一个节奏,令人羡慕。他在师团很多重要岗位干过。当时按照他在部队小步快跑的发展速度,以后肩上扛个将星是不成问题的。哪知命运之神给他开了不小的玩笑,师宣传队里发生一起重要事故,他要负领导责任,从而阻断了他军旅生涯前行的道路。
不过我以为,这只不过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拐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果然,他转业地方在不同岗位上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用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张亮丽的成绩单,先后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转业干部”的称号,并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应该说,清源转业后一直保持着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取得的这些荣誉可谓实至名归。
五年前,他来漯河反客为主请我们这些老战友畅叙友情时,记得他说了一句很动情的话:“无论在部队还是回地方工作,听党的话跟党走是我们永远不变的选择!”我亦深有感触地对他发表一句感言:“清源,你是我们县里那批兵的光荣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