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无论坐机关、下基层,他一直勤于写作;退休后,他笔耕不辍,主编《万庄村志》、出版专著《漯河百家姓寻根》;如今,耄耋之年的他研习、创作诗歌,并准备出版诗歌作品集……他就是83岁高龄的侯守功。7月31日,记者采访了他,了解他与文字为伴的快乐人生。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张玲玲
1
创作诗歌 丰富生活
侯守功住在市区祁山路南段滨河·颐景园小区,家里的装修简单、素净,阳台上摆放着几盆植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7月31日,记者初次见到侯守功时,他坐在阳台的椅子上阅读诗刊,不时喝上几口清茶,神清气爽,怡然自得。侯守功今年83岁,从小就和文字打交道的他,现在依然把文字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目前正在学习古诗词,自己也创作了许多作品。
“喜迎盛会谱新篇,沙澧河畔捷报传。两城同创获殊荣,万民欢乐齐称赞。脱贫攻坚奔小康,丰产增收富家园。践行誓言赤子心,再做贡献庆百年。”侯守功平时很关注国家大事,这首《喜迎党的十九大》就写在十九大召开期间。除此之外,他还写了许多感怀、咏景诗,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
2015年,在朋友的影响下,侯守功开始学习写诗。于是,他阅读大量有关古诗词写作方面的资料,反复研究古人诗词的结构、押韵、用词等。与此同时,侯守功开始试着进行创作,写下了怀念亡妻的《清明悼亡妻》,赞美岳阳楼的《岳阳楼览胜》等诗歌,并刊发在一些诗刊杂志上。“别看就短短几十个字,里面很有讲究,要想把诗词写好,就要下一番功夫。”提起古诗词,侯守功说,“现在写诗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给我带来不少乐趣。”
2
记录历史 研究民俗
侯守功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就在长辈的教导下学习文化,积累知识。1996年,侯守功从原单位退休,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编写史志上。他先后编写了许多书籍和文稿,用一页页文字记录下漯河的历史。
2005年,由侯守功主编的《万庄村志》正式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曾隶属源汇区天桥街办事处的万庄村的情况,内容涵盖村庄历史、民俗传统、地理环境等。2011年,《漯河百家姓寻根》一书出版,书中记述了100多个与漯河人文、历史有关的姓氏,详细介绍了这些姓氏的来源和发展脉络。为了撰写史志,侯守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阅读资料、走访人物、整理分析、编写成书,每一个步骤,侯守功都精益求精,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
侯守功说,作为一名退休干部,能尽己所能为大家留下一些文史资料,让后人更加了解漯河的历史和发展,他感到特别高兴。“我搜集了许多有关漯河稀有姓氏的资料,但现在年纪大了,编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下一步,我打算寻找一位喜欢姓氏文化、对姓氏文化有研究的年轻人,请他为漯河的姓氏文化做续篇。”
3
心情愉悦 生活幸福
每天早上8点多,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侯守功就会来到家附近的广场,与老年人和一些年轻人交流。性格开朗、学识渊博的他结交了很多朋友,还有一些忘年交。“人不能和社会脱轨,得和外界保持联系,老年人也不例外。”侯守功乐呵呵地说。
侯守功告诉记者,在和老人一起聊天时,他们经常会讨论关于“死”的话题。“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要顺其自然,客观对待。只要正确地对待,积极过好老年生活,让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就足够了。”侯守功说,他患有哮喘和关节炎,但依然每天乐观地生活,保持愉悦的心情。
虽然腿脚不灵便,外出聚会不方便,但这并没有影响侯守功和亲朋好友的感情——如今,83岁的侯守功会使用智能手机,还能通过微信与亲朋好友视频聊天。“想跟谁说话,就通过视频聊一会儿,这也省得聚会来回跑麻烦。”侯守功拿着孩子们送给他的智能手机说。
对于侯守功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子孙绕膝、家庭和睦。“子女、媳妇、孙辈都很孝顺,我的衣服、鞋子都是他们买的,我不让他们买,但管不住。”侯守功一脸幸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