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读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8月10日 星期

用灵魂生活的文学洛神
——《萧红散文名篇》读后感

□殷亚平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散文与众不同,散发出率真、寂寞和苍凉味道,我也渐渐被《萧红散文名篇》弥漫出的交响乐般的气息所打动,以至于这本书被我一再续借达两个月之久。

萧红出生在黑龙江呼兰,九岁丧母,因为是女孩再加上叛逆的个性,萧红总是成为父亲的受气包,只有关爱她的老祖父,是她的人情世界。

萧红在《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一文中这样写她的父亲:“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这样残忍、缺乏人情味的父亲对幼年萧红心灵的伤害很大,后来又因为读书、婚姻的事情,她与父亲起了争执,并因此逃离。

颠沛流离中,萧红遇上萧军,两人开始过着相濡以沫、相互关爱的日子。萧红喜欢受萧军的保护,却又极度敏感、渴望独立。她和萧军的结合,很多时候几乎是盐巴拌饭,好在因了爱,萧红生命中的一部分得到了激活。敏感的心灵、洒脱的个性再加上朴素轻盈的文笔,让她的文字散发出迷人味道。

“祖父在街上也看见过人们所呼叫的东洋驴子,妈妈也没有奇怪。只是我,仍旧头皮顶撞在玻璃那儿,我眼看那个驴子从门口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被引了去。”这是《蹲在洋车上》中的片段,她用形象精准的文字让那些久远回忆变得生动可感,一幕幕如在眼前。

“大树林子里有黄叶回旋着,那是些呼叫着的黄叶。望向林子的那端,全林的树棵,仿佛是关落下来的大伞。凄沉的阳光,晒着所有的秃树。田间望遍了远近的人家。深秋的田地好像没有感觉的光了毛的皮革,远近平铺着。”(《老马走进屠场》片段)。这里,作者借黄叶、凄沉的阳光、秃树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在人与自然的交互感应中,文字的情感力量顿时呼之欲出。

从1934年年底,到1936年7月,萧红几乎成为鲁迅先生家中一个成员。她在鲁迅先生身上,寻找到了最疼爱她的祖父的影子,更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男性给予的真正关爱。鲁迅先生也对这个才华出众的女子充满了怜惜之情。如萧军所言:她知道鲁迅有一颗坚韧而又热烈的心,她自己的心也在这股伟大的温情的浸润下,变得异常的欢乐和柔和了。

鲁迅去世两年后,萧红写了著名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是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读萧红的回忆文字,一个精干、敏捷、自然、坦荡、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萧红的作品,看不到炫耀卖弄。读她的文字,就仿佛与一颗无拘无束的心灵一起去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相信这些散发着人性光辉的文字,会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