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幼喜欢文学,12岁开始写作小说;他不仅喜欢读书,还惜书爱书,收藏的每一本书都完好无损;退休后,他笔耕不辍,坚持创作诗歌……他叫赵宝山,今年83岁。近日,在市区柳江路地质队家属院,记者采访了赵宝山,听他讲述与文学的不解之缘。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张玲玲
1
热爱读书 惜书爱书
走进赵宝山的书房,窗明几净,窗户下的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书房内靠墙一侧放着一个书柜,书柜共有四层,每一层都摆满了书籍,每一本书都整洁平整,一些年代较久的书籍外层还包裹了一层透明胶布,防止损坏。这些书籍只是赵宝山所有藏书的一部分,他还有大量剪报和杂志。
记者发现,书柜里的书涉及文学、政治、历史、人物传记等题材,其中以文学类书籍居多。赵宝山说,他最喜欢读的就是《三国演义》和《毛泽东诗词选》,因为喜欢,赵宝山还购买了不同版本的《毛泽东诗词选》,时时翻阅。
“我读书有个习惯,就是不管读什么书,不管读多少遍,每一次读都要做笔记,写读后感。像《三国演义》,我已经看了三四遍,每次看完写的读后感都不同。”赵宝山说,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也陪他度过了一生的大半时间。
不仅爱读书,赵宝山还非常爱惜书,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把自己的书籍整理一遍,保证每一本都完好无损。记者看到,这些藏书有一些是1950年至1960年之间出版的,因为书籍时间较长,保管起来最为谨慎。因为书籍较多,为了管理方便,赵宝山专门制作了《图书目录登记表》,上面详细地记录着书名、出版时间、作者、出版社、价格等信息。“我的书,只借不赠。”赵宝山说,书是他的宝贝,对每一位来家中看书的朋友,他都会告知自己的这一原则。
2
笔耕不辍 坚持创作
读书之余,赵宝山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写作。提及自己创作的第一篇小说,赵宝山仍然记忆犹新。“12岁时我还上初中,写了一部短篇小说《骂声》,根据在学校看到的真实事件改编,被刊登在校刊上。”赵宝山说,从此以后,他一直保持着写作的习惯;如今,尽管已经83岁高龄,他依然笔耕不辍;为了更好地写作,他还专门学习了电脑知识。
在赵宝山家中,记者看到了他初中时的作文本,上面记录着他当时的作品和老师的评语。“你的文章坚持写下去,一定会很好。”在一篇文章的末尾,老师如此批语。正是因为老师的鼓励,让他一步步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0年来,一直没有间断写作,他的很多作品被刊登在报纸、杂志上。
目前,赵宝山正在整理以前的文稿,他希望把它们全部整理出来,作为一个见证,留给孩子们。对于他的想法,孩子们都很支持,有时候还会主动帮他把手写的文章录入到电脑中,打印出来。
3
重视友情 广交好友
因为喜欢诗歌,赵宝山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交流创作心得和体会,享受诗歌带来的乐趣。
之所以能广交好友,也与赵宝山处处替朋友着想分不开:朋友遇到困难,赵宝山总是力所能及地前去帮助:刚入门创作诗歌的朋友请他修改,他耐心地给予指导;朋友生病,他第一时间赶去探望;朋友住院无人看护,他忙前忙后,热心找来护工……
赵宝山告诉记者,他是一个恋旧的人,经常惦记一起并肩走过的老同学和老同事。“我至今还保留着初中毕业照,将照片放大后,到处去寻找老同学。”赵宝山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打听到一位初中同学的消息,便带着照片独自坐公交车去乡下,又坐三轮车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老同学;2002年非典期间,他通过电话得知一位老同事去世了,心里很难受。后来,他写了一首悼词,并乘坐火车去银川,为老同事送去了花圈,表示哀悼。“只要找到他们,我就心安了。”赵宝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