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读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8月24日 星期
余华发布新书《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超越文化的观察与思考
1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余华 著
译林出版社

近日,著名先锋作家余华举行了新书《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的发布式。该书是作者生命经验的凝结,创作历程的分享,同时也是超越文化的洞察。谈及新书的名字,余华表示:“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这本书写我和文学的关系”

新书《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继《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后时隔多年余华的又一本新作。该书谈文学、谈写作、谈作品、谈往事……在谈作品中,他详解一部文学作品的自我生长:比如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自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后,多年来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创造性阅读令人惊喜,同一个文本在教学阅读和文学阅读间的交错兴味令他深有感触。结合语文教案、名家评论、最初创作构想与如今回看的感受,余华从作家视角阐述了语文和文学之间的联结以及如何打开两者的秘密通道。

为什么取名“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余华分享了一段经历。2010年,他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期间,参观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其中有一处“国际义人区”,纪念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其中有一名波兰农民令余华深受触动。这个农民把一个犹太人藏在家中的地窖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犹太人才走出地窖。人们问这名农民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农民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余华说,这体现了人性的力量。从文学的角度看,展示“什么是人”既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我们读文学作品时可以读到社会、风景、情感等很多东西,但能否读到人?我认为艺术最核心的东西是人。”

2

“一定要趁着年轻多读书”

作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随着《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等作品在美、英、法、意、日、韩等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版,近年来,余华频繁受邀世界各国的演讲与活动,他从个人和中国经验出发,打开与世界文坛的交汇,《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正是他这段时间内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

现在很多人不再阅读经典,只在手机上进行简单浅显的碎片式阅读。长久下去,是否会降低国民的阅读素养?余华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并且不只在中国,其他国家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余华说:“我儿子告诉我,过了三十岁就很难静下心读些东西。我说,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多读书。”他建议年轻人多读经典,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而对于年纪更小的儿童来说,读适合他们的作品才是正确的。

谈到年轻人的写作,余华希望即使身为作者,也要花更多时间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多尝试不同风格的写作,不要急于定型,写多了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据《广州日报》

■作者介绍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浙江海盐人。

1983年开始写作,是中国先锋派小说代表人物。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等,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其作品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曾获法国、意大利等多国文学奖。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