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洁
余华在本书的自序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觉得这就是他想要通过这本书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告诉读者,告诉世界的。
福贵出生在一个封建的地主家庭,是家里的独子,整天花天酒地,出入青楼,混迹于烟尘滚滚的赌桌。没过多久,他就将祖传下来的一百多亩地,连同祖屋,都输在了赌桌上。
在初尝了人世的艰辛以后,他开始渐渐意识到活着不易,不得不向赢光了他家产的龙二租了五亩地,开始了从土地里刨食的生涯。紧接着,福贵因为去城里为生病的母亲请郎中,被路过的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当福贵从战争的死人堆里爬出来,又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一年多,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儿童。
命运总是捉摸不定,充满了离奇曲折的变数。福贵刚回来,就赶上了土改。福贵家分到了五亩地,而那个用不良手段攫取了他家产的龙二,被作为地主恶霸给枪毙了。龙二行刑前经过福贵的面前,哭着鼻子对福贵喊道:“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
这世间的事,是对?是错?是福?是祸?又有谁能够说得清呢。如果福贵不是当年输光了自己的家产,也许被枪毙的就是他了。他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到了家龙二又成了他的替死鬼。“这回可要好好活着了。”福贵跟自己说。
然而,生活从来都不会按照个人的意愿出牌。他的妻子病了,得了一种无法医治的软骨病,最后只能瘫痪在床。紧接着,他的儿子因为一场献血事故,死在了医院里。出嫁的女儿凤霞也在难产中死于医院。重病在床的妻子,终于无力承受一双儿女相继离世而撒手人寰。随后,他的女婿也在一场搬运事故中丧生。他的小外孙,女儿凤霞用命换来的孩子,也在七岁那年,因为吃多了他煮的豆子撑死了。
经历了贫寒富贵、悲欢离合,已进入垂暮之年的福贵,面对貌似惨淡的生活,依然有着一副热心肠,没有丝毫抱怨。他和老牛相依为命,和过去鲜活的回忆朝夕相伴,怡然自得地生活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
这部小说穿越了五十年的历史。作品透过福贵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了被封建制度奴役下最底层的劳苦人民的艰苦生活,也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了活着的真正内涵。
福贵看似不幸,但他的内心却是幸福的。他娶了对他自己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也生养了两个对他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孩子,还有他的女婿和外孙,还有曾经与他们生活过的点点滴滴……虽然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但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又有哪一个能够亘古长存呢。一切的事物,都不过是经过尘世罢了。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幸福与苦难的相互交错,或者相互重叠的过程。有的人看似幸福的比重多一些,那么,他在常人的眼里就是幸福的。有的人看似苦难的比重多一些,那么,他在常人的眼里就是不幸的。其实不然。“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会缺少苦难,也不会缺少像福贵那样与苦难比肩,且歌且行的行者。愿每一个有幸经过尘世的生灵,都能够珍惜当下的生活,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