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读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8年9月6日 星期

开学说“笔”


□赵 雨

尽管移动互联网及电脑手写功能飞速发展,但大部分学生开学前准备的学习工具仍是传统的纸和笔。

其实,古代新生入学的“开学仪式”中,就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开笔礼”,它与“正衣冠、拜先师、净手礼”共同组成人生四大礼(其他为成人礼、婚礼、葬礼)之一“入学礼”。“开笔礼”作为入学仪式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朱砂开智”,即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的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痣”与“智”谐音,寓意孩子从此开启智慧;“描红开笔”就是在先生的指导下,新生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此字寓意非常深刻。由此可见,一支“笔”对学生及其人生是多么重要!

与墨、纸、砚一起被称“文房四宝”的笔,传说是由秦国著名将领蒙恬所造。然而,出土文物表明:毛笔在蒙恬改良其之前就已存在多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笔的称呼并不一样,秦国称“笔”,楚国称“聿”,吴国称“不律”,燕国称“弗”,还有诸侯国称“苍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诏令全国书写工具一律称“笔”,并一直沿用至今。东汉许慎《说文》称:“笔,从聿从竹。述事而书之也。”会意的“笔”,从象形的“聿”,而小篆的“聿”就像是一只手握着笔;至于从“竹”,主要因为古代毛笔的笔杆都是以竹制成。

作为书写、绘画工具,笔的受益者首先是文人墨客。于是,他们极尽所能地美化“笔”、升华“笔”,不仅给笔起了诸多雅名,而且对笔“劳动”过程及其产品欣赏或评论,如笔触、笔端、笔迹、笔法、笔力、笔致、笔误、笔耕、笔记、笔谈等。跟“笔”搭档,如此美妙,于是,一些人便对“笔”动起了歪脑筋。史料记载了诸多毁笔、偷笔及神仙送笔的典故,让人忍俊不禁。而明朱国帧《涌幢小品》卷七“嚼笔”故事却耐人寻味:“二秀才俱《春秋》有名,相善。秋试前夕,同榻,一生俟(等待)睡熟,密取彼生眷真之笔,悉嚼去其颖(笔尖),明日抽用已尽秃,大惊,取起草者姑代,则温滥如帚。乞诸邻,又皆坚拒,恸哭欲弃卷出,倦而假寐。有神拊其背曰:‘起,起!写,写!’既起,视笔依然完好,执之,且疑且写,既毕,仍秃笔也。交卷至二门,一生在焉,迎问曰:‘试文称意否?’谢曰:‘无之,但得完卷耳。’明日,其名粘出,不得终试,秃笔生魁选联试。”

到了南北朝时期,笔从书写工具的“专利”,引申为“文”乃至用笔之人。南朝梁姚思廉的《梁书·沈约传》云:“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南朝梁萧纲的《与湘东王书》在论文章之弊时说:“诗既若此,笔又如何。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杜甫的《寄贾至严武》中也有“贾笔论孤愤,严诗赋几篇”的句子。在“笔”演化成“文章”后,脑洞大开的人们再次发明了诸多“美得冒泡”的相关词汇,诸如伏笔、命笔、亲笔、代笔、御笔、刀笔、练笔、曲笔、投笔、秃笔、信笔、辍笔、费笔、工笔、闲笔、润笔,以及文人墨客最喜欢享受的“神笔、妙笔、大手笔”等词。

当然,这一切与笔无关,关键是执笔之人。古人倡导的“身要直、心要正、眼要平、指要实”执笔之法,不仅仅是教人怎样用笔、运笔,也是传授做人之道。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