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9月7日 星期

治理“奇葩”证明 就得动真格


□徐建辉

“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9月5日正式上线。司法部部长傅政华指出,该平台在中国法律服务网首页以专栏的形式呈现,群众实名登录后,可以直接点击“我要批评”,把自己在政府部门或者服务机构办理事务时被索要“奇葩”证明等问题反映出来,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详见本报昨日02版)

“奇葩”证明近年来饱受诟病。之所以称其为奇葩,是因为其要么理由很奇葩,要么证明事项很奇葩。例如证明“我是我”“你妈是你妈”。有的证明事项即使看起来并不奇葩,但是却很烦琐、很烦人。比如说开了一个证明之后,却被另个一部门要求再开一个证明来验证前一个证明。

“奇葩”证明折射了两个问题。一是作风问题。由于一些办事部门及工作人员不作为、懒作为,便将明明不属于办事人自证的事项也甩锅。有的则是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尽量多地要证明,以便让别的部门证明来承担自己的责任风险。二是技术问题。办事部门对自己业务范围内的证明事项规范、清理不够,该不该、能不能开证明一律由工作人员“自由心证”或者说是想当然。另外,各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共享、流转不畅通,也是造成证明多、证明烦的重要原因。

要彻底治理“奇葩”证明和重复证明,除了要正本清源,还要着力疏通投诉渠道,明断是非,在解决办事人合理诉求的同时,依法依规纠正不当证明问题并查处责任人。总的来说,要给办事人一个说理的地方。确实需要开的证明,要解释清楚;不需要开的证明,要坚决查纠,并以此落实简政放权和“放管服”等工作要求。

司法部搭建开通全国统一的“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可谓大快人心。其意义不但在于为办事群众提供了投诉通道与官方靠山,而且等于是向“奇葩”证明亮明了权威的“照妖镜”——是李逵还是李鬼,是合理还是刁难,拿过来“照一照”便原形毕现。这对那些高高在上、冷硬横推的办事部门和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和震慑。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